记者与官腔


记者与官腔

 

陆高峰

 

官腔,旧时称官场中的门面话,如今指利用规章、手续等来敷衍推脱或责备的话语。官腔所指的重点往往不在于说话的内容,而在于说话的形式,特别是腔调和声势。对于打官腔的人来说,说什么并不重要,说者是否真的是官也不重要。所以,现在对于那些说话的语气狂妄自大,盛气凌人,对别人的立场不够顾及和尊重的人,也通称为打官腔。有人曾经专门总结了官腔的六大特征:显摆,老套,推诿,故作高深,玩弄术语,文件词汇多。

 

新闻人因为经常与各级官员或者虽不算官员但是自以为官员的人打交道,遭遇各色官腔在所难免。新闻人最早遭遇的官腔无从考证,但是民国期间汪精卫的说客说服成舍我不成,恼羞成怒警告成舍我的那段话,算得是新闻史上最典型的官腔。

 

成舍我的《民生报》因为曝光当时行政院长汪精卫部下贪污渎职一事而触怒汪精卫,当汪的说客拉拢成舍我不成便留下了这样“青史留名”的官腔——“一个新闻记者,要和一个行政院长碰,结果,无疑是要头破血流的。”不仅这段官腔新闻史上有名,成舍我针锋相对的回答更有名——“我的看法,全不如此,惟其不怕头破血流才配做新闻记者。……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先生绝不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

 

虽然历史最终印证了成舍我先的说法,打官腔的行政院长和说客最终没能“牛”过被官腔的记者,但是如今的一些官员并不能吸取历史上的教训,他们面对记者仍然官腔不断。如2009年各地领导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各种各样,令人难忘的“雷人”和“最牛”的官腔,就很值得我们盘点一下:

 

“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617日,中广记者就某经济适用房土地,被开发商建起连体别墅一事,请郑州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对老百姓信访处理意见作出解释时,他反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

 

“你是不是党员?”——114日,郑州一都市报刊登调查稿《“养犬办”被指只管收钱不管事》,就质疑1200万元的养犬管理费去向,采访了郑州市财政局预算外资金管理局城建处处长王冠旗。王冠旗首先反问记者“你是不是党员?”

 

“这事不能说太细”——今年元旦后,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天津坚持收取55元的车辆通行费,面对记者“天津市每年要偿还的公路建设的贷款量有多大”的提问,天津市市政公路管理局一官员说:“这事儿不能说得太细。”

 

“为什么要较真呢?”——湖北省消费者委员会“3·15”网站涉嫌借屏蔽投诉信息向企业敛财,面对质疑,有关负责人一直不露面。负责接待媒体的组宣部郭主任还反问记者:“你们为什么要较真呢?……”

 

“我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诉你啊?臭不臭也要告诉你?”——1027日,在广州市召开黄埔大道交通整治工作会上,记者在提问封闭道路是否该事先告知市民时,广州市新光快速路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说:“那么我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诉你啊?臭不臭也要告诉你?”

 

类似的事情还有莆田企业违规倒垃圾,记者追问环保部门反被环保支队的一位副队长教育:“记者啊,你们不懂环保啊!这种小事算什么事情?”“这种小小的事情你们不要追得那么紧,好不好?”等等。此类事件反映了一些地方官员和部门对待信息公开、舆论监督的真实心态和嘴脸,也反映了在权力阴影下信息公开与掩盖较量的艰难。

 

有关政府信息公开和官员应该配合新闻采访,主动接受舆论监督的法规条文不在少数。新颁布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应为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扰、阻挠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合法的采访活动。” 新闻出版总署也曾专门发出过《关于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的通知》等文件。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了“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

 

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相继做出了各种各样支持记者舆论监督与新闻采访的规定或姿态,如昆明拟将保护媒体监督列入法规,东莞拟发“专用采访证”,深圳新闻发布引入问责制,政府要做媒体“报料人”,广东佛山提出对记者宽容三分不拒绝市外媒体,湖北公安厅厅长、昆明市委书记、上海纪委书记、最高人民法院等领导和部门都曾高调公开对媒体表示和承诺过要支持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主动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大力维护记者合法权益等。

 

事实上,当舆论监督触及到某些领导个人和部门利益时,往往是说的比唱的好听,甚至做起来截然相反。这实在是对当前信息公开与舆论监督工作现状与尴尬的典型的嘲讽。更可悲的是,各种各样的官腔还会一如既往地对记者打下去,而且屡屡出彩。这不,刚刚进入新的一年,今年首句“最牛官腔”又被推选出炉了——“请报道正面新闻,否则我可以不接待!”某地房管局一位处长面对记者的采访要求打起了这样的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