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市2009年宏观经济形势
2009年重庆经济总量(GDP)突破6000亿元,达到6528.72亿元,同比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6.80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3447.48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2474.44亿元,增长13.3%。
(一)工业发展加快,向好基础持续巩固
工业在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最大,其发展变化对全市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200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接近3000亿元,达到2917.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占GDP的比重为44.7%。
(二)第三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房地产业复苏,销售面积增长迅猛
在推动可再生建筑应用示范工程、财政转移支付和扩大内需新增投资继续向西部倾斜、个人无偿赠与不动产、土地使用权暂免征营业税等多项优惠政策的助推下,重庆房地产业快速回暖。2009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229.09亿元,增长20.3%,占GDP的比重3.5%,是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全年竣工商品房面积2907.05万平方米,增长22.8%。销售商品房面积4002.89万平方米,增长39.4%,住宅销售面积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94.2%;商品房销售面积比竣工面积多1095.84万平方米。经过10年的发展,重庆房地产市场正逐步从一个区域性市场成长为全国性市场,这有利于吸引外来人口在重庆置业创业。
2、货物旅客运输量增长较快,西部枢纽雏形初现
2009年,全社会货运量6.85亿吨,增长7.6%,其中航空运输量增长18.4%;空港旅客吞吐量突破1400万人,达到1424.68万人,增长26.5%。2009年,由于燃油税改革,养路费、运管费等停止征收,二级公路收费逐步取消,减少了市内运输成本,加快了物质流通和人口流动的速度,公路货物和旅客运输量分别增长7.2%和7.3%。
(三)内需增势强劲,外需降幅收窄
1、消费市场持续兴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随着重庆加大对社保、医保、失业保险和个人养老金等社会安全网建设的投资,以及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农机购置补贴、降低小排量汽车的车购税等一系列消费政策的刺激,给消费特别是农村市场带来了强劲的活力。2009年,全市消费品市场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79.01亿元,增长18.6%;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9%。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平衡了重庆经济增长的动力格局,为巩固重庆经济发展基础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量,表明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增强。
2、投资高位运行,结构优化升级
2009年,重庆在国家"扩内需"政策的积极带动以及"五个重庆"建设的强力推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17.92亿元,增长31.5%,其中,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542.57亿元,增长28.3%,占全社会投资的29.0%。
3、出口降幅收窄,对外开放力度加大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下滑,需求减弱,重庆外贸出口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全年进出口总值实现77.09亿美元,下降19.0%;出口下降25.2%,比1-11月收窄了4.8个百分点。工业出口交货值达到262.61亿元,下降18.4%,比1-11月收窄了2.8个百分点。
(四)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民生支出平稳加快
与全市经济增长趋势相同,2009年全市财政收入也经历了下滑直至企稳回升。全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165.72亿元,增长21.0%。在大幅减税让利的情况下,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81.83亿元,增长18.1%,占财政收入的58.5%。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等主要税种分别增长了7.0%、27.9%、18.4%、19.2%和15.3%。
(五)居民消费价格平稳波动,工业品出厂价格稳中有升
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1.6个百分点,降幅较1-11月缩小0.2个百分点。全年食品价格平稳波动,工业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稳中有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体表现比较平稳。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平稳中略有回升,比1-11月降幅缩小0.4个百分点。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下降4.5和5.0个百分点。
二、重庆市2009年金融形势
重庆是中西部地区的唯一直辖市,是国家发展规划中的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正在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另类金融基地,包括地票交易、产权交易、场外柜台交易、私募基金、担保体系、小额贷款、村镇银行、畜牧期货、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具备区域性金融总部优势,辐射能力十分强大。近年来,国内外各金融机构顺应潮流抢滩重庆,入驻金融机构纷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看家本领在品牌、经营理念、人才吸纳、客户终端等方面展开了登台献艺式竞争,市场反响十分强烈。
2009年,重庆金融业发展形势很好,全市增加值达到389.97亿元,增长31.2%,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对全市经济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金融业的良好发展为全市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丰裕的资金支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0%,历史性地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截至2009年12月末,重庆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084.82亿元,环比增加303.45亿元,比年初增加2985.16亿元,比年初增长36.86%,同比增长36.82%。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3886.59亿元,环比增加298.87亿元,比年初增加1466.29亿元,比年初增长60.58%,同比增长60.24%;储蓄存款4937.49亿元,环比增加172.67亿元,比年初增加920.68亿元,比年初增长22.92%,同比增长22.92%。
重庆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856.56亿元,环比增加104.97亿元,比年初增加2604.59亿元,比年初增长41.66%,同比增长41.65%。短期贷款1508.48亿元,环比增加37.62亿元,比年初增加126.54亿元,比年初增长9.16%,同比下降7.13%;中长期贷款6599.88亿元,环比增加170.95亿元,比年初增加2300.22亿元,比年初增长53.5%,同比增长62.66%。
另据市银监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末,重庆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4.2亿元,比年初下降34.6亿元,不良率为1.24%(比年初下降1.17个百分点),在全国大各城市中最低。银行业盈利水平再创历史新高。2009年,全市银行业实现税后净利润174.7亿元,同比增长37亿元。
与此同时,银行业机构集聚效应突出。截至目前,重庆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达41家,仅2009年就有5家机构新进驻重庆。其中,在渝外资银行数量达到11家(含办事处),在西部仅次于成都。村镇银行已达6家。
三、重庆银行经营状况
(一)2009年经营情况
2009 年,中国经济和中国银行业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考验。面对困难和挑战,重庆银行董事会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经营班子精诚团结、稳健经营,经营指标平稳较快增长,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1、资产规模稳步增长。2009年末,我行资产总额808.7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4.3 亿元,增幅43.3%;各项存款余额622.04 亿元,同比增加169.7 亿元,增幅37.5%;全口径贷款余额423.1 亿元,同比增加136 亿元,增幅47.4%。公司存贷比为68%。
2、资产质量持续优化。2009年末,我行不良贷款率0.47%,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不良资产率0.32%,比上年降低0.17 个百分点。
3、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2009年末,我行实现利润总额11.22 亿元,同比增加2.71 亿元,增幅31.77%;实现净利润8.75 亿元,同比增加2.21 亿元,增幅33.71%。实现每股收益为 0.43 元,较上年增长34.38%。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262.35%,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232.81%,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382.69%,均比上年度有大幅提高。
4、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末,全行在岗员工1,956 人。按年龄结构分:30 岁以下的占38.4%,31-40 岁的占44.0%,41-50 岁的占15.6%,51-60 岁的占2.0%;按文化结构分,大学本科以上占64.1%,大专学历的占31.2%,中专学历及以下的占4.7%;按职称结构分,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17.6%,初级职称的占13.5%。
5、着力于机制创新和结构优化,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科技金融服务工作取得新突破。作为全国首批、西南首家的小企业信贷中心于2009 年11 月挂牌成立。与重庆市科委联手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在渝首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得到银监会和科技部的肯定。
6、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出发点,逐步搭建风险管理政策平台、探索风险管理方法、改进风险管理流程;开展分支机构风险评估工作;建立滚动式常态化检查机制;开展分支机构风险管理岗试点工作;针对风险管理薄弱环节,积极组织专项风险治理活动,全面启动IT 发展战略规划,系统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科技手段进一步丰富。
7、资本补充顺利完成、主要监管指标全面达标。年初成功发行了10 亿元次级债、对全行不动产进行价值重估,有效补充了资本。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核心负债指标,确保了主要监管指标全面达到监管要求。
8、立体矩阵式培训体系逐步建立,本行教育培训经费占全行工资成本的比重已超过3%,全行员工整体素质得以较大提升。
(二)2010年业务发展计划
1、总体思路
按照我行董事会5 年发展规划,在新的一年里,我行将继续践行科学发展观,围绕“防风险、调结构、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主线,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有利时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激励考核体系,强化各级执行能力,着力提升IT 支持保障能力,全面营造人文和谐氛围,激发全行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继续拓展优质客户群体,提升服务水平,改进流程、创新产品和服务,在发展中调整,以调整促发展,争取早日迈进千亿规模银行行列,为打造西部优秀城市商业银行奠定坚实基础。
2、工作计划和措施
(1)主要发展目标。继续做好培育上市的工作,力争尽早实现上市目标;在确保各项监管指标达标的基础上,力争年末资产规模达到1000亿元。在“全覆盖”和跨区域发展方面,启动“1146”工程,即确保分行开业一家,筹备一家,新设支行至少4 家,力争6 家。
(2)继续推进各项业务发展。一是巩固公司业务的支柱作用,加大对优质成长性行业的营销推动力度;二是全面实施中小企业业务“630 工程”,即“600 户,30 亿”中小企业增长计划,着力打造中小企业品牌;三是实施个人业务“815”工程,即成立8 家按揭业务专业营销团队,全年按揭类个贷业务增量确保15 亿元以上;四是完善中间业务产品体系,确保中间业务计划的完成;五是继续发挥票据业务、资金业务的优势,努力推动国际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3)通过机构整合和流程优化,突出条线管理的特征,实现由传统的“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管理模式转变。
(4)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探索本行的风险管理架构和策略。尤其是在组织机构调整和异地分支机构的设立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重点风险管理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降低风险,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继续深化案防工作,确保全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5)落实IT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各个管理系统的建设,提升科技支持能力。重点抓好核心系统改造、客户经理考核系统升级、信贷管理系统优化、IT 系统风险评价、重建网银系统平台、中心机房搬迁等工作。
(6)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注重培养和选拔业务骨干、高专人才和中坚力量,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本行的稳健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三)当前经营状况
截至2010年4月末,全行资产规模932.82亿元,较年初增加124.12亿元,增幅15.35%;各项存款余额723.49亿元,较年初增加101.45亿元,增幅16.31%;全行全口径贷款余额456.88亿元,较年初增加33.78亿元,增幅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