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能力缺失,是对团队的伤害
——中国周刊检讨,流水账之 5月5日
如果不是一龙提醒,我竟然忘了,这是我开始做的中国周刊出版一周年了。
虽然,没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地方,但记忆总不能就这样遗忘了吧?
实在有点不应该了。
不过,在开会的时候,我还是提到了这一点。
下午编辑部的会议,是以选题会的名义开的,但这个会,更多是个编辑部近期工作的检讨会。
一来欢迎新同事。我一向认为,人员流动是事业兴衰的标杆。对于曾经经历了动荡的中国周刊而言,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二来对部分同事的工作表示感谢。比如,乾峰在玉树奔波多日,回来时黑了一截;余芳倩对于某位被访者执着的坚持,终于感动了被访者,被访者打破不接受媒体访问的惯例,最终接受了她访问,而且,文章也不错,类似的突破情况还有邓艳玲;比如张卓李佳蔚等,任务完成的干脆利落;等等。
三是对编辑部近期工作的检讨。
这一段时间来,我自己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如,无论在哪,我的办公桌永远是最乱的,家里的书房里,也是乱七八糟的。太太也批评过我,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更为严重的是,这一期的卷首语,一拖再拖,几乎是在乱了方寸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这让我很羞愧。
这是自我管理能力缺失,习惯于自我放纵之祸。
不仅是自己,最近编辑部稿件拖期比预期严重,一方面造成了后期压力大,另一方卖弄也是原来的一个目标接近落空。除了部分稿件采访的难度这个客观原因之外,我想不出其他合理的借口。
没有客观原因的拖期,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编辑、美编、校对和其他同事以及杂志的伤害。
这是最大的需要检讨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会给未来发展带来麻烦。
当然还有编辑部提出的其他要求,比如工作日志,比如资源库建设,等等,都存在问题。
过去我一直信奉自我管理。但老朱一直委婉地批评我过于天真幻想,提醒我慈不带兵,缺乏纪律约束的部队,一定是散兵游勇,成不了气候。
最近的反思,我深以为然。
编辑部会从编辑环节入手,一边检讨,一边完善新的采编制度,同时也希望同事们寻找自身的原因。
当然,也讨论了部分选题,以及杂志的有些选题设想和杂志的追求。
其他,照例看稿,等待,焦虑中。
参加开会的采编人员一起在中国周刊的牌子下合影留念,用手机拍的,一来是送给新婚同事做礼物,二来,也为即将搬家留念。
晚上在家,陪女儿做了会听写练习,丫头写字有进步。
读书,发了两条自己认为值得记住的围脖,一是亚瑟米勒1961年所说:好的报纸,是国家与自己的对话。
一条是恩格斯的:历史大约是所有女神中最残酷的一个。她驾着胜利之车,碾压过成堆的尸骨,不仅战时如此,就是和平的经济发展时期也是如此。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