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真高人:父母爱心要感恩,家长作风应批判


我们这个社会真的很奇怪:一些连三年级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我们做父母的成人听了却“很震撼”。

日前,石家庄东风西路小学三年级一班的42名小学生,在老师引导的感恩会上“说的缺乏真情实感”,结果在被老师允许流露“心声”的情况下一发不可收,将虚情假意的“感恩会”开成了真情流露的“控诉会”,孩子们一口气给父母们提了20条“意见”。就是这些纯属成人沟通常识的意见,竟然让家长们听了“很震撼”、“很沉默”。

爱心不是包办,家长不可霸权;父母爱心要感恩,家长作风应批判。

要知道,“爱”这个东西,骨子里是平等、自由和尊重,在没有平等、自由和尊重的情况下,“爱”往往会发生变异。

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一些人往往由“爱”的动机出发,干出很多“恶”的事情,结果时常导致不少“恨”或“仇”的悲剧。我们做父母的,哪个不是为了“爱孩子”,或者打着“爱孩子”的幌子,最后却干出了一些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自由、强加给孩子“己所不欲”的事情。

我们做父母的,甚至连作为一个成人应该正当地对待别人、与别人平等沟通的基本常识都忘掉,每天却在孩子面前大言不惭地以违反常识的言行,“谆谆教导”着这些还没有被他们扭曲灵魂、丢掉童真和常识的“真人”们。

请我们做父母的“大人”们,捂着自己发烧的脸,扪这自己可怜甚至可耻的心,好好听听我们小学三年级孩子们的“谆谆教导”:

——请让别人把话说完您再说;

——听听别人的意见;

——您的有些错误得让别人纠正;

——不要误解别人的意思;

——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不要天天唠叨;

——希望能让别人做一些主;

——要先知而后行,不要武断;

——做事要有始有终;

——要有耐心;

——不要吵架,家庭要和睦;

——不要用粗暴言语对待别人;

——要换位思考一下;

——不要说话不算数;

——给你们提出错误的时候,请您尽量接受。

……

这里所说的一切,都是一个成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常识”(我仅仅是将孩子原话中的“我们”换成了“别人”)。

应该看到,在日常交往中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成人,对于这些如何待人处事的基本行为准则,也不是不自知,也许大都能够自觉遵循和做得到;但是,为什么对待自己的孩子时就会违反这些常识规范呢?关键是在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中,从来就没有“父母应把孩子当(成)人、孩子有自由平等自主人权”这一条。

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千千万万的家长天经地义地以“统治者”姿态,居高临下地管束着弱势于己的晚辈“臣民”,所以,才天天干着“伤天害理”的事情还不自知,以致听到了孩子们的血泪控诉,竟然还格外“震撼”:这还了得!这不是要反了吗?

在孩子们提出的意见中,还有些真是具有一针见血的深刻性。

例如,“不要让我们学成书呆子,给我们一点娱乐的时间”,“不要光拿我们跟别人比”,“考试不好时,我们需要更多的谅解”,等等。

这些纯真朴实的话语,实际上深深触及到我们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句句直指应试教育的反动实质。

说来实在可悲,连我们一些所谓“教育家”都早已忘却的教育基本宗旨和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却需要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来提醒和矫正!

这是一件多么尴尬、无比难堪、实在丢人的事情啊……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