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时成为超级大国?
最近,英国《金融时报》在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地举行一系列“大辩论”(Great Debates),主题是2020年中国能否成为一个超级大国。
在纽约人看来,这是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在目前仍是全球最大金融中心的纽约,投资者一切行为的前提,都是中国已经是一个超级大国了——如果算不上超级强国的话。他们对中国形成这种观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观感很重要:如果人们认为你是一个超级大国,他们会让你像一个超级大国那样行事。
如今,认为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的观感在美国流行文化中已是根深蒂固。深夜喜剧节目一再炒冷饭,重复美国向中国借了多少债的段子。有关人民币——人民币钉住美元已将近2年——和中国外汇储备的阴谋论也无所不在。用阴谋论者的话说,只要中国乐意,它可以卖掉手中的美国国债,从而一举摧毁美国经济。可他们却只字不提,这样做同样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害。
认为过去几年风险偏好的盛衰全都源自中国的观点貌似有理。随着全球信贷市场升温,上海股市的泡沫日渐扩大,最后在2007年10月全球股市触顶前夕破裂。差不多一年后,中国股市又率先反弹,随后引领全球市场走出雷曼破产后的低迷期。随着中国当局承诺积极加大支出,并放宽货币政策,看上去至少还有一个全球经济超级大国有能力应对危机。
在2009年反弹期间,几乎可以根据各国及市场对中国的敞口,对它们进行排序。表现最好的是那些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益最大的,如拉美大宗商品出口国,或者向中国出口商品的环太平洋国家。而那些与中国处于最直接竞争的国家反弹幅度最小。
接着,随着中国采取调整银行储备金率等技术性措施,开始极其缓慢地踩刹车,全球市场后继乏力,于去年秋季开始失去势头。这反映了人们的诸多担心。首先,中国必然会在某一时间退出宽松货币政策。这或许可被称为“例行”担心——交易员从不喜欢商业周期中利率上升的阶段。
其次,人们更大的担心在于,中国已出现了泡沫,目前正设法让那个泡沫缓缓缩小。再没什么比这更难做到的了。但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地产市场,风险都是切实存在的,至少从外界看来如此。过去10年,中国人均住房支出年增27%。纵使起点非常低,这听上去仍像一个泡沫。
与20年前的日本的类似之处也令人沮丧。当时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一样,经济模式看上去势不可挡。1987年“黑色星期一”市场崩盘后,日本的回应是让日元贬值,两年多一点后,该国市场也遭遇崩盘。这一切都有助于解释,人们对中国的担心,是如何在去年秋季阻止全球股市反弹进程的。
如果有证据驳斥中国是一个市场超级大国的说法,只可能出现在过去几个月。去年夏天,上海股市进入下行通道,目前表现仍继续落后于美国股市——过去几周,美国股市已恢复了坚定的乐观情绪。在今年市场先遭遇抛售、随后出现反弹期间,是希腊(而非中国)成了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不再是投资者的关注重点了呢?不。根据中国最新发布的数据,中国经济既没有加速、也没有即将崩盘的迹象,这令人安心。该国巨额贸易盈余正逐渐收窄。政府似乎正准备让人民币略微升值,而这正是许多西方人所期望的。过去几个月,零售房地产销售额略有下降,而股市相对低调的表现至少再次说明,股价正平静地挤出泡沫。简言之,那些曾担心中国的泡沫正在破裂的人,在过去几周有理由抱有更大的希望。这正是全球市场恢复乐观情绪的一个要素。
这一切并不是说,中国泡沫破裂的风险已经消失。这种可能性依然存在,而且一旦发生,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全球将再次陷入危机。但目前投资者认为,中国或许能够设法让泡沫慢慢缩小。这一想法仍有待检验,但投资者对中国已经是经济超级大国的信念仍丝毫没有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