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民穷--中国"特色"的社会写照


  国富民穷--中国特色的社会写照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指出的,金融海啸後虽然各国都扩张信贷,但中国的银行信贷扩张,大部分都投向了房地产、国企以及地方政府。另外一部分能贷到款的恰好是富裕阶层和“成功人士”,普通百姓很难从银行融资。利息收入与实际通胀率相比是负利率,至少要负5个百分点,这等于向存款的老百姓徵收家庭储蓄税,或者说穷人贴补富人、贷款者。而受制于教育、医疗和养老考量,存款的恰恰是穷人,甚至是连首付都付不起的穷人,才是存款的主力军,无意间银行就扮演了“杀贫济富”的角色。

  中国财富分配日益表现四大失衡:政府积累财富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个人收入占比越来越小;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而工农大众收入偏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而农民消费严重不足;权力资本的暴利在扩大,而中小企业普通民众的盈利空间被挤压。

  对于四万亿投资,社科院近期调查显示,2009年上半年,占全国企业总数1%的国企获得全国借贷的91 .2%,而民营企业仅获得8.2%。计划可能令更多资源流入强势企业和部门,对中小企业形成进一步的挤压。

  强弱贫富的差距都是相对项,当强者更强,本身就意味着弱者的差距更大,而如果不从体制政策上扭转,悬殊程度只可能加深。

  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一旦超过,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而中国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近两年不断上升,实际已超过了0.5,这是十分严重的信号。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在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