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儿童节。
去年儿童节,通用汽车的破产可以看作是对年轻中国汽车行业的“儿童节礼物”。那么今年,《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是否能够成为中国汽车行业通往更高层次的指路牌?
相比去年减免购置税的政策,这次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显然已经进入了新的境界。
此前,减免购置税的政策显得过于粗放。不管你的技术如何,不管你的油耗如何,不管你的排放如何,只要是1.6以下就能享受优惠——此举对于自主品牌研发高效节能新动力的刺激强度显然不够。而如今,我们对于常规动力汽车的优惠政策不仅仅停留在排量上,还对油耗有了要求。由于汽车油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有着直接的换算关系,所以这样的政策可以看作是真正的“低碳方案”。
另外,新能源汽车也从原来的“另类”成为了补贴方案的主角。最高5-6万元的补贴使得新能源汽车真正开始具备性价比。
不过,在惊喜之余,笔者还是对此方案提出六点疑问:
第一问,到底哪些车型可以享受优惠?
什么车型能享受优惠,这显然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不过先给对普锐斯等车型深爱已久的朋友们泼一盆冷水:目前绝大多数混合动力汽车无法享受优惠。这是因为此方案只针对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进行额外补贴,而传统的混合动力汽车则与常规动力汽车分为一类,最多仅享受3000元补贴——与混合动力系统的巨额成本相比,这点补贴可以视为〇。由于常规混合动力汽车归根到底还是烧油的,所以国家努力推广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显然有他的道理。只不过,将传统混合动力汽车一棒子打死的做法是否会有点过于绝对呢?
至于常规动力汽车,需满足2个条件才可得到3000元补贴:一是排量小于1.6升,二是油耗比现行标准低20%以上。前一条件自然很好理解,那么后一条件具体到底值怎么回事呢?根据《GB 19578-2004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以及一些后续标准,乘用车的油耗限值按照汽车整备质量分为16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它自己的油耗限值。由于油耗限值是按照车重划分的,所以别克君威1.6T和标致206 1.6的补贴标准是截然不同的。补贴标准的具体算法比较复杂,一些媒体可能会在晚些时候把结果公布给大家。
第二问,汽车企业是否会通过“作弊”得到补贴?
汽车企业面对新政策,可以采用降低扭矩输出的方法来“作弊”。他们只需要简单地修改发动机程序,减少中低速的喷油量,就能降低汽车的油耗,而且此举并不会影响发动机参数中的最大功率。
这种极端的“作弊”方法也许并不会被多数企业选择,但反过来说,新政策在强调“节能”的基础上,也多强调一下“高效”是否会更好呢?
第三问,汽车油耗数据是否可信?
相比刚才所说的技术“作弊”,改变油耗的数值或许更加容易。没错,在新政策中最令人不放心的就是所谓的“真实油耗”。
油耗不像排量。排量是可以进行精确测量的,而且除非发动机过度磨损或者过度积碳,排量数值的变化都微乎其微。但油耗的数值则不同,它会随着汽车工况的不同而成倍地变化,想将其侧准确并不容易。
一年前,中汽协公布的汽车实际油耗数据其实也只是各企业自己按照国家标准测出的试验油耗。大家使用相同的标准测试,可比性明显增强了。但若将此数据作为补贴实施的标准,并实行“一刀切”政策,恐怕还能给企业留下一定的人为操作空间。
如何让“真实油耗”变得更加真实?希望有关部门在公布油耗数据的同时,也能将测试标准和方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消费者,让消费者感觉值得信赖。
第四问,“一刀切”政策是否有失公平?
刚才提到,“一刀切”政策可能会让这一“门槛”附近的车型遭到人为操作,从而有失公平。
此外,“一刀切”政策还有其他弊端。比如说一些厂家的车型原本就已经明显低于“20%”的界限,可以享受补贴,那么这一政策就无法再继续促使其提高燃油效率。说白了,这一政策对于某些技术领先的合资车型可能没有任何刺激作用。
如果按照实际油耗的多少,实行分等级的“阶梯式补贴”,或许更加科学,它一方面可以减小每道“门槛”两侧的差距,让“作弊者”获利变小,另一方面也能持续地促进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研发。但这样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
第五问,减免购置税政策是否将会终止?
目前,国家好像还没有明确公布购置税减免政策结束的消息。但几乎可以肯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和购置税减免政策不会同时执行,因为前者实际上是后者的升级,而不是补充。
第六问,汽车企业的自主研发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调动?
这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中国汽车想在新能源领域取得领先,就必须发挥一切积极性,统筹利用各种资源。
新政策中没有直接刺激自主品牌研发的内容。不过这也无可厚非,毕竟新政策主要是针对汽车消费,而不是整个汽车产业。如果未来我们将有针对新能源自主研发的政策出台,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两方面尤为注意:
第一是促进企业合作。
你也许不知,奔驰、宝马、通用(凯迪拉克)这三家原本水火不容的竞争对手在混合动力技术上竟然采取了联合研发的策略。它们已上市的混合动力车型就有着相同的基因。
而在中国,我们这些势单力薄的自主品牌凭借着单打独斗,就能拼得过这欧美三巨头吗?当然不行。要想在新能源方面取得进展,我们就必须冲破地方保护,促成国内企业的技术合作,以最快的速度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是积极推动新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一种概念与一种“时尚”,它迫使那些根本没有技术实力的企业也纷纷将自己的产品涂上绿色,充当“新能源汽车”,并得到政府的补贴与公众的认同。这种逐步恶化的局面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否则,国外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所扬起的尘埃迟早要击碎我们自豪的泡沫。
在补贴方面,政府或许应当实行全国性的集中管理,对真正有技术实力的企业进行重点补贴;对其他企业,则可以促成其加入大型企业的研发队伍中去,让新能源由原本各地区相互攀比的“时尚”变为货真价实的中国力量。
最后,衷心祝愿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其他节能汽车能够从市场和研发这两方面获得丰收。
观点不够成熟,还请批评指正。
六月一日:六问"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