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水利将成陕西建设主流


民生水利将成陕西建设主流
----访陕西省水利厅厅长谭策吾
                   记者 张敏洁
水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控制要素,而水利则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自2001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陕西在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也积累一定的经验。
那么,面对西部大开发即将到来的下一个10年,陕西水利又将迎来什么样的机遇,而作为水利主管部门的陕西省水利厅又将如何利用这一机遇?为此,记者采访了陕西省水利厅厅长谭策吾。
记者:尊敬的谭厅长,首先想请您谈一下西部大开发10年来,陕西在水利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哪些些巨大的成就?您认为取得这些成就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谭策吾: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陕西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洪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而特殊的省情和水情也决定了水利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结合当地的实际大胆提出了“资源统管、城乡统配,改善配套、挖潜增效、以蓄为主、突出节水、调整结构、综合开发、分级负责、社会办水”的治水思路。
近年来,陕西更是确立了“全面节水、严格保水、多方找水、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努力构建节水型社会”的新思路,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而随着这些新的思路在西部大开发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贯彻落实,陕西的水利建设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成就。
10年间,陕西水利厅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共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345.15亿元,几乎占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投资的60%,水利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而且在重点水源工程、民生水利、粮食安全、水保生态和江河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为陕西改善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主要体现在:大胆实施了以省内南水北调为重点的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尤其是引乾济石、引红济石、引汉济渭三大调水工程的先后开工,更是将全省的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推向了高潮。而这三大工程的相继建成也将会为关中地区每年增加17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有效的缓解关中地区水资源的短缺现状,改善渭河水生态环境。而随着这些重大水资源配置项目的加快实施,全省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也将逐渐得到有效缓解,届时,陕西水利工程年供水量也由1999年的75亿立方米增加到100亿立方米,为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与此同时,陕西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也不断提速,目前,已经解决了全省132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累计解决饮水安全人口比例达到80%,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55%,而当前,陕西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也已步入投资力度最大、建设步伐最快、质量效益最好、解决人数最多的时期。
另外,陕西还新修改造基本农田570万亩,而且农民人均达到1.5亩,设施灌溉面积达到236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952万亩,占全省耕地1/3的水浇地拿回了粮食总量的2/3;坚持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7万平方公里,新建淤地坝5440座,加固淤地坝11923座,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30%,林草覆盖率增加20%,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善。
而总结10年来陕西水利事业发展的经验,我认为基本的有四条: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我省省情和水情,不断创新完善治水思路,以此引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二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实施了重点水源、防洪保安、城乡供水、灌区改造、水保生态等重大项目,以项目带动水利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水利工作的首要位置,着力解决饮水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等突出问题,使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四是坚持管理改革并重,强化水利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水价、水利投融资、水管体制改革等,促进水利逐步迈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记者:在这些成绩中,您认为其中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谭策吾:得益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优先超前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正确的决策部署,陕西的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认为,陕西水利最大的亮点就是陕西正在加紧实施的以省内南水北调等为重点的一批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另外一个亮点则是陕西举全省之力持续进行的解决关乎群众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饮水安全问题,尤其是陕西最为干旱缺水的延安市率先实现了解决全市农村饮水安全目标更是陕西水利人最感欣慰的一件事。
记者:您认为陕西水利目前还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对此,陕西水利部门有什么具体的应对措施?
谭策吾:不可否认,陕西水利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全省资源性缺水问题突出,供求矛盾日益加剧,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因素;汉江、渭河等主要江河防洪标准偏低,小水大灾频繁发生,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局部实现好转,但面上水土流失严重局面尚未得到有效遏止,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御干旱和保障粮食安全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不活,市场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良性运行机制。以上这些问题,都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是水利发展与改革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而针对这些问题,陕西水利部门将突出抓好五项措施的落实:一是着眼大局抓前期。按照新形势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产业布局,加强科学论证分析,加大前期工作力度,超前谋划重大项目,科学制定“十二五”陕西水利发展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水利发展专题规划》,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绘制好蓝图。
二是突出重点建水源,着力加快在建的“四引五库一续建”十大水源工程建设,当前的重中之重是力争陕西水利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引汉济渭工程尽早通过国家立项审批并开工建设。与此同时,继续推进泾河东庄水库、陕北黄河引水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为保障关中经济区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用水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整体推进保供水。为此,陕西将在2009年率先解决延安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实施板块推进,实现2010年提前解决榆林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2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饮水安全目标。同步实施县城供水设施更新改造,提高县城供水保证率,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改善民生惠百姓。持续开展大中型灌区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增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支撑功能;高标准建设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促进生态条件进一步改善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防洪保安和病险水库治理步伐,努力构筑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安澜屏障。
五是提升管理抓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用水定额、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快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加强依法治水管水,推动水利管理迈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深入推进水权、水价、水务改革,不断增强水利发展后劲活力。
记者:面对西部大开发即将到来的下一个10年给陕西水利带来的机遇,陕西水利部门将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对此,您又有什么思考和建议?
谭策吾:新的历史时期,陕西水利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当前,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的宏观政策,尤其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审批对进一步加大以水利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带来了最现实、最有利、最直接的新机遇,我们正在迎来陕西水利大发展新的春天。广大水利工作者将抢抓历史机遇,紧紧围绕“突破瓶颈制约、发展民生水利、建设生态文明”三大重点,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加强水利管理,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利保障。
一是抢抓扩大内需机遇促成一批重大水利项目加快实施,力争有一批影响全局、关乎长远和推动区域发展的重大水利项目纳入国家扩大内需盘子启动实施。
二是围绕解决渭河流域存在的诸多问题,推动《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全面实施,力促渭洛河下游防洪续建、移民防洪保安、渭河中游防洪三大项目尽快通过国家立项加快实施。
三是倾力支持农村水利,加快大中型灌区改造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积极出台政策措施,设想以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水土流失生态补偿费为担保,利用信贷资金30~50亿元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和小型农田灌溉设施改造,力争通过3~5年努力,全省新增灌溉面积300万亩,为确保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继续加大调研力度,出台有关水权、水务、水价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增强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凝聚社会力量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记者:最后,请您展望一下陕西水利未来10年的前景是什么?
谭策吾:未来10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的10年,同时也是水利部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十年。
为此,陕西省水利厅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通过共同努力,着力构筑五大体系。一是初步建成重点流域和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加快渭河、汉江等重点河流防洪工程建设,主要防洪保护区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遇超标准洪水时,能够保证重要城市和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逐步提高中小河流、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的防灾减灾能力。
二是初步建成水资源调控和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加快省内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步伐,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较完善的城乡水源保障和城市应急供水体系。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强抗旱水量统一调配,基本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三是初步建成完善高效的节水保障体系。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完成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农业节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5立方米以下,工业和城市节水达到国内较先进水平。
四是初步建成水环境保护和河流生态健康保障体系。完成城市水源区保护建设,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控制主要江河水污染,促进水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水土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五是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应对突发性水危机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初步建成水利信息网络,水利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