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努力实现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访陕西省卫生厅厅长刘少明
                           记者 张敏洁
西部大开发10年来,陕西卫生就医条件、预防保健、人居卫生环境、医学科技与教育、中医药等重点工作都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目前正在开展的全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工作进展情况怎么样?面对西部大开发即将到来的下一个10年,陕西卫生部门又有什么考虑?
为此,记者专访了陕西省卫生厅厅长刘少明。
  记者:刘厅长,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西部大开发10年来,陕西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
  刘少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各级卫生部门紧紧围绕“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个目标,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各项卫生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全省卫生条件、预防保健、人居卫生环境、医学科技与教育、中医药等重点工作,为保护和增进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健康是一个人成长的前提,也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础,而要实现健康的目标,就离不开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那么,10年来,陕西省群众的就医条件发生了多大的改善?目前全省人民的健康状况怎么样?
  刘少明:可以这么说,10年来,全省人民群众的就医条件明显改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截止2008年底,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达到8800多个,比2000年的5572个增长了58.15%。与此同时,卫生人员也由2000年的16.39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8.33万多人,增长了11.84%。另外,全省医疗机构床位由2000年的9.69万张增加到2008年的12.52万张。而且这几组数据10年间都是以几十倍甚至近百倍的速度在增长,可以说,当前是陕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
  更值得一提的是,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三项主要健康指标: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年的62.58/10万下降到2008年的44.88/10万,婴儿死亡率也由2000年的34.69‰下降到2008年的19.58‰,而且男女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也提高到现在的70.06岁和73.01岁,达到了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而这三项健康指标也充分地说明了陕西省人口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记者:这些数据也确实说明陕西省医疗卫生条件和人民群众健康状况的巨大变化,那您能不能再谈谈这10年中陕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
刘少明:10年来,陕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在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全省覆盖。
尤其是自2008年起,陕西开始实施民生八大工程涉及卫生领域的项目就有7个,而且大部分是农村医疗卫生项目。如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地方补助标准、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农村三级卫生网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等项目均和农村医疗卫生有关。而截至2008年底,陕西共有乡镇卫生院1700多个,人员近3万人,有村卫生室2.41万个,乡村医生近3万人,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而早在2003年5月就开始在全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目前已经辐射到104个县(市、区),覆盖农业人口2700多万,成为全国第三个全覆盖的省份。
另外,由陕西创立推行的住院单病种定额付费和“报销直通车”工作模式也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和卫生部的肯定,而且其经验在全国推广。而2009年的民生八大工程中的卫生项目则更是多达9个,包括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三级网建设项目、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以及灾后恢复重建卫生项目,尤其是计划两年时间完成的全省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目前进展顺利。
  记者:过去,一些传染性疾病,比如,天花、麻风、黑热病、结核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等,传染的很厉害,但目前也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是不是说明陕西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很大加强?
刘少明:多年来,陕西卫生部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及地方病、结核病、麻风病、艾滋病等防治机构,配备购置了相应的防保设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疫情监测、报告、防治措施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陕西还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知识,实施免疫规划和药物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下降,一些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自2003年以来,陕西先后取得了抗击非典、防控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疫情的重大胜利,面对重大洪涝和地震灾害,成功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而这一切也表明,陕西省的预防保健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重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记者:抓疾病预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抓卫生建设,改善城乡卫生状况,除病灭害,这方面陕西怎么样?
刘少明:10年来,陕西各级爱国卫生组织紧密围绕不同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持续不断地开展了以防病灭害,“两管五改”(管水、管粪、改水、改厕、改灶、改畜圈、改造环境),健康教育,治理“脏、乱、差”,创建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卫生镇(村)、卫生先进单位,农村改水、改厕、推广沼汽及控烟和“9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等为中心的各项爱国卫生工作,对改善城乡卫生状况,除病灭害,移风易俗,保护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历史性的功绩。
而截止目前,陕西也已建成宝鸡和西安2个国家卫生城市,建成了(延安、咸阳、渭南、铜川、韩城、汉中)6个省级卫生城市以及12个国家卫生县城(神木、礼泉、柞水、千阳、杨凌等),命名了(高陵、户县、乾县、蒲城、扶风等)28个省级卫生县城。而宝鸡市则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卫生县城全覆盖,建成了西部首个“卫生城市群”。
记者:作为受“512大地震”波及严重的省份,陕西地震灾区的医疗卫生设施的灾后重建进程如何?
刘少明:自“512大地震”发生以来,陕西卫生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立了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小组,认真调查统计灾情,及时编制了全省40个受灾县区卫生系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落实建设资金。
截至目前,首批安排40个县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884个,总投资10.56亿元。已经开工项目1450个,开工率76.97%;竣工998个,竣工率52.97%。而且竣工项目绝大多数已经投入使用,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迅速恢复,为灾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第二批36个一般受灾县建设规划已经下达各地,安排重建项目709个,土建74.97万平方米,陕西省财政已经下拨包干资金9.98亿元,目前,第一、二批建设项目资金已到位16.23亿元,资金到位率79%。
记者:另外,陕西卫生部门在外资贷款利用方面情况如何?
刘少明: 10年来,陕西卫生外资项目总投资6.25亿元,其中利用外资6048万美元,投入配套资金20208万元人民币,共实施了9个卫生项目(包括5个世界银行贷款项目、4个国外政府贷款项目),受益项目单位362个。而在5个世行贷款项目中,综合性妇幼卫生保健(卫生Ⅵ)项目、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秦巴卫生子(卫生Ⅷ)项目已经顺利完成,结核病控制(卫生Ⅹ)项目也已经进入尾声,农村卫生发展项目则正在实施。
而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则有力的促进了陕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且在农村卫生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出台了有效的卫生政策和措施,提高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划与管理能力。
  记者:那么,作为传统的科教大省,陕西的医学科研工作现状如何?
  刘少明: 可以说,10年间,陕西医学科研工作发展迅速,科研课题立项逐年增长,研究技术和方法不断创新,多学科联合项目及重大项目数量也迅速增长。目前,陕西已初步建立起了门类基本齐全、比较完整的医学科研体系,科研机构和研究能力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而针对基层卫生人才匮乏的实际,陕西则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方针,为全省各级培养了大批医学科技人才。
另外,陕西围绕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关键问题,开展了癌症、器官移植、肾移植、心脏移植、肝移植、乙型肝炎、地方病防治以及西部农村妇幼营养监测与微营养素干预研究。而针对陕西疾病谱的特点,陕西则优先发展了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地方病、病毒性疾病、老年病以及生物技术等学科和项目。
  记者:陕西是中医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素有“秦地无闲草”、“秦地多良医”的美称。那么,当前陕西的中医药发展的状现状怎么样?
刘少明:进入新世纪以来,陕西再次迎来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天。2002年3月,陕西省政府印发了《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同年6月,陕西省人大出台《陕西省发展中医条例》,进一步推动陕西的中医药事业。2007年10月,陕西又建立了以省政府办公厅、发改委、卫生厅、人事厅、财政厅等21个厅局为成员单位的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08年4月,陕西省政府再度出台《关于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同年5月,陕西省政府又召开了“陕西省发展中医药大会”,并把中医药发展列入“民生八大工程”之中,而且还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
而截至2008年,全省共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182个,位居全国第5位,中医病床数居全国第8位,中医执业人员数居全国第11位,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医药大省。
  记者:近年来,中省一直在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刘少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卫生工作已经很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陕西省政府决定,从2009年开始,未来三年陕西将投入368亿元,用于解决当前医药卫生的突出问题,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实现医改的阶段目标。
  记者:最后,想请您对未来陕西卫生事业做一个展望和憧憬。
刘少明:未来一段时间内,陕西的卫生工作将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全力推进各项医改任务落实,着力加强农村卫生、合作医疗、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加快中医事业发展,强化医疗卫生监管和医德医风建设,统筹推进其他各项卫生工作,努力推动全省卫生事业科学、快速发展。
  而2010年作为“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陕西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一年,因此,陕西卫生部门将从2月1日起,在省内宝鸡、咸阳、铜川、榆林、商洛5市所有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将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力争到2010年底前,渭南、延安、安康纳入试点,使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到全省7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与此同时,陕西还将继续探索建立财政补偿机制,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做好基本药物“三统一”管理。并制定《陕西省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暂行规定》,加强对基本药物合理使用指导和监督。制定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比例,适时启动政府办其它医疗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研究制定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基本药物制度运行情况监测与评价。建立完善陕西基本药物目录调整管理机制,适时遴选增补陕西基本药物目录。做好基本药物制度与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衔接,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报销目录。
  不仅如此,陕西将重点围绕落实政府举办和监管责任,加强规划管理,调整布局结构,完善投入政策,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水平,转变以药补医机制,改革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岗位绩效考核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展探索。
另外,陕西还将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引导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协调残联、计生等部门,逐步将预防保健、妇幼卫生、残疾康复等职能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并加强社区卫生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完善运行保障机制,落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和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探索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公立医院分工合作机制,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推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  
而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陕西则重点抓好省级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2所省级、4所市级和36所县级中医院建设;实施“三名三进”工程,建设5所省级示范中医院、10个标准化省级中医名科和57个“名老中医工作室”。继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23个国家级农村中医药特色专科(专病),37个县级中医院急诊科,60个县中医院药房,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标准化建设。
  同时,陕西也继续实施中医师承与人才研修项目,做好县级中医院专科(专病)技术骨干到中省中医院进修工作,开展500名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和150名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培育3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促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而面对西部大开发即将到来的下一个10年,陕西卫生部门也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全省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努力为建立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