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我就这么默坐着,良久都不能从悲思里拔将出来,亦不知自己是秉着对爱情一词的万分信任还是万分的冀望。只是默坐着。竟像是忘却了时间与地点,现实与幻梦。若是两个懂得放弃的人,会有厮等的爱恋吗?现下的人们想必是早已失去这么固执的坚持了。看着徐克的电影〈梁祝〉,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因为太渴望有那么一个男人,他爱我和qvod可以吐血而亡,而我爱他可以流血泪,跳坟祭。这种对世俗的绝望与那种对爱情的完全臣服,都让我惊诧,哭泣,继而渴求。
  尚记得英台住在藏书阁时,曾用墨笔在纸上勾勒出双蝶,然后把此纸夹于油灯前。墨汁驯养的蝶,昏黄的油灯,她轻轻地吹,她吹,蝶随纸动,恰似在飞,翩跹,流连,舞进了幻画的心间,柔和谐调的如此之美。然而,就是这般醉人的场景预示的竟是一个悲凉凄戚的结局,不免让人扼首叹息。
  我是个极其善感的人,于是就这么轻易的被徐克征服了。影片营造的那种舒缓唯美的感觉让我一生都无法忘怀。虽然此片前半部分的节奏欢快,画面明朗,或者说是有点搞笑,但亦因为如此,后半部分的悲才显得更加刻骨铭心。他们在书院的日子愈是单纯相悦,离开书院后日子就愈被突出得复杂多变,不遂人意。
  喜欢那竹林内一班白色衣袂飘飞,琴声洋溢上空;喜欢那夕阳西下,梁山伯为举琴罚站的英台抚曲一首为梁祝;喜欢山伯为英台化妆时痴迷的眼神;喜欢他俩在那瀑布飞溅的巨石之上,聆听和尚的教诲。当英台要离开书院和qvod电影,与山伯告别之时,他们俩人走至山顶,英台靠在山伯肩上,细细诉说情意。倾泻的雨就像是撮合他们的红娘,把他们驱赶到了山洞。那湿透了的不仅是层层的衣裳,更是那伦理纲常的坚硬,而愈加坚硬的是他们偎依的心。菩萨嵌在山洞的角落,用心的呵护着他们的喘息,交织,缠绵,火热的浪,扑将出来,扑将进去,十里亭相送的苦楚,在马蹄声里远走他乡,而在这一刻里被全部忘记。
  装着蝴蝶的玻璃瓶碎了,英台的门闭了。她站在木板的夹缝间,寻找着生存的机会,然而,外面蓝的天白的云却是那么遥远,更远的是山伯,他带着伤躺在家中的榻上。徐克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展现给了我们残酷的事实。山伯已然吐血待死,英台还在苦苦冀望。直到丫头银心把山伯吐了血的无字信递给英台,英台微笑着展开,见到的只有那斑斑的血迹,似乎在诉说着山伯的冤苦。这时,山伯含恨而逝,至死亦不瞑目qvod伦理。而英台扑向门边,喉中似是带血嘶喊了一声“山伯!”霎时间雷声响动,惨雾重重,阴风飒飒,天地齐悲。这种巧妙的切换,把我的感情一俱牵扯进去,我的肺腑抽动着,隐隐做痛。
  祝英台嫁去马家的那日,她哭出血的眼睛似乎已经看不见了,她跌跌撞撞的从轿子里面出来,摔倒在地,然后爬起,厚重的胭脂也遮不住她与山伯同生共死的决心。刹那间狂风大作,天昏地暗,英台跑着跑着,除去了身上的红装,她一身素缟,奔向了山伯的坟。立在坟前,她仰起她的脸,从天上倾泻出净水,洗净了她满脸的脂粉。她跪了下来,抚着山伯的碑,供上果品等物事,凄然道:“山伯,我来了。你上次为我弹的琴,我填了词,今天来念给你听。‘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清中有浓意,流出心底醉……’”
  英台站了起来,风卷来她的新嫁衣,那衣服徐徐落在了她的头顶,她又成了一个即将出嫁的新娘。伴随着巨响,坟裂开来,英台知道是山伯在呼唤自己,只纵身一跃,终守得生死相许。而我的泪业已干,只是差点背过气去。我确乎是不知为何,〈梁祝〉已看过三遍,但每次看qvod总是哭得一塌糊涂,那好象是宣泄我感情的一根导火索,一旦引发就不可收拾。
  不论怨与缘我于是默坐着,妄图平复我的心情,然而电影已结束,我的思绪还在被它束缚。我不由地想到了他。他说,两个人擦肩而过,不一定同时回头。于是《梁祝》成了爱情的一个梦,我会永远为它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