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摆脱“鸡肋工作”的一次成功经历
毕云龙
每个人心中对鸡肋工作的判断是不一样的,完全是个人心中的一种感受。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慢慢都会有了自己的标准。“心情愉快,事业有成,薪酬颇丰”,是我根据多年管理实践总结的员工的三大方面需求,很多十分复杂的需求是可以归类到这三个方面的。心情愉快是上级同级和谐的体现;事业有成是工作能产生可持续性成果取得的社会认可;薪酬颇丰自我价值的标志。如果其中有一部分偏离了自己的期望值,或其中有一点离期望值差距较大,就足以令人对工作产生鸡肋感。
八十年代,我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分配在洛阳的一家设计院,那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炼油设计院,有二千多名一线设计人员,陆续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就有四百多人。渡过了工作新鲜期我就天天琢磨,如何能在四百多新来的大学生中脱颖而出?其实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命题,因为设计院不像是研究单位,交给你的项目你能研究出成果,别人可能不行;设计任务通常谁都能完成的,分配在设计院的大学生基本属于人精,能力都在一个档次上,没人不能胜任工作的。凭着我的长项英语和计算机,还算是在室里混的可以。不过我很快发现,我的努力难以改变现状,长期下去,我会和我的父辈一样,每天重复没有挑战性的工作,我认为那不是我想要的工作。当时的感觉就是工作没意思,现在明白那是“事业有成”这一条离我的期望值偏离较大,对别人可能是鸡腿的工作对我来说是鸡肋。
判定工作属于鸡肋,我决定放弃。可是当时调动工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单位基本上不放人,没人可以跨过单位不要档案一走了之,我想要调到父母所在的北京还有户口一道不可逾越的坎,于是我唯一可走的路就是考研了。考研我面临着两道难关,一是得考上,单位只允许考一次,准备的不充分将浪费宝贵的机会;二是单位得放你走。第一道难关我自信能克服,一边工作一边复习,苦读了三个月。第二道难关得“设计”,因为即使考上研究生,单位说岗位需要人不让走的哪年都有,于是我动员了院领导的亲属和我报考同一个大学,同一个专业。我想象,当录取通知书发下来时,院里开会研究决定同意哪些人读研去,院领导在座,有谁能表态能不让院领导的亲属上?知识分子怕人议论,他能上我也就顺理成章的上了,现在叫做捆绑式销售,“投鼠忌器”嘛,我愿意作那只聪明的老鼠。
幸运的是我以高分考上了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我的哥儿们——院领导的亲属也考上了,我们一起来到北京读研,而后我就留在北京工作至今。至于院里当时开会是如何确定的读研名单就不得而知了,反正那年设计院12名考上研究生的兄弟姐们,有一半人没走成。
本文登于《中外管理》杂志2010年第6期,平面媒体转载须经该杂志同意。
=====================================================================================
《中外管理》杂志:遭遇“鸡肋”工作,食之?弃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多少人在抱怨自己的工作俨如鸡肋?
在这种抱怨与不满中,有人日复一日地浑浑噩噩,也有人无谓徒然地彷徨与挣扎。然而,有多少人真正认真思考过,你的工作,“鸡肋”度到底有多高?它是否也曾经是“鸡腿”?或者,哪怕它就彻底是“鸡肋”了,该依旧抱着无精打采地啃,还是索性弃之,又或者千方百计把“鸡肋”变成“鸡腿”?
背景:随着职场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人们对于工作的态度越来越谨慎。甚至,有不少职场人士在做着舍不得丢、养家糊口的工作,但其实心里却并不喜欢这项工作,不快乐但又充满无奈,于是就长期处于这种纠结和矛盾之中。那么,这种情境可以打破吗?该如何应对?是放弃这样的工作,还是积极应对?具体怎么做?这是我们本期策划要解决的问题。
您曾经遭遇过的“鸡肋工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当时的情境是怎样的(经过)?当时心态是怎样的?又是怎么应对的?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