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一个简明方法


     张国忠      

  本文在模拟现实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上,探究宏观经济分析须遵循的方法。

   一、宏观经济循环总图式:

  E(AD)——P×Q——Y(AS)——E(AD)

  这是模拟现实宏观经济运转的一个基本模型。式中,AD为总需求,以买者购买商品时的货币总支出E来衡量,合并记为E(AD)。AS为产品的总供给,以生产者的产品销售总收入Y来衡量,合并记为Y(AS)。P为产品的价格,Q为产品销售量。

  这一图式表示的是一个循环过程。总支出E(即总需求AD)使生产和出卖产品成为必要,产品的出卖(P×Q)形成总收入Y(AS),总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经过货币资金的安排和配置过程后,形成了总支出E(AD),总支出又作用于生产和价格(PQ),如此循环不已。

  二、宏观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显然,逻辑应从P×Q开始。这是因为,第一,P乘以Q的结果是GDP,即国内生产总值,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财富总值;第二,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在P×Q中,Q与前者(就业)密切相关,而P本身就是物价水平。然而,P与Q或GDP又是如何决定的呢?

  P与Q是市场经济中的P与Q。P与Q是市场概念,它们是由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萨缪尔森著名的教科书《经济学》中,他把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画到一个图中,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作为其后果的现实经济现象——产出、就业、价格水平等,这在逻辑上无疑是正确的。

  在经济学的历史上,一些经济学家注重对需求方面的因素的研究,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注重对供给方面的因素的研究。实际上,按木桶理论的逻辑,需求和供给是同一木桶上的两块木板,它们对P×Q的影响,完全遵守“短边规则”,即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了木桶的盛水量。加长短板,消除此短边制约,木桶的盛水量即可增加。

  现在我们分别就供求两方面来进行因素分析。

  三、需求方面。

  先看E(AD)对P×Q的影响。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它是由该社会所拥有的资源——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技术条件,企业和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组织生产的能力等因素——决定的。设一个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既定,则E(AD)对P×Q的影响,取决于该社会的当前生产是否接近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及以怎样的状态接近其生产可能性边界。当一个社会的生产距自己的可能性边界较远时,E(AD)的变化主要引起Q的变化;而当一个社会的生产接近它自己的可能性边界时,E(AD)的变化主要引起P的变化。

  那么,E(AD)又是如何决定的呢?我们知道,一般来说,支出来源于收入,而收入又来源于生产。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上述循环公式中的Y(AS)——E(AD)部分。

  我们以封闭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两种情况来展开公式Y(AS)——E(AD)。

  ⑴、封闭型经济图式:

  Y(AS)——个人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C+S+T——C+I+G——E(AD)

  在没有对外贸易的封闭经济中,厂商们的产品销售收入Y(AS),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居民个人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三部分。其中居民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又分别变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若政府收入用T来表示,则初次分配的结果变为C+S+T。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I),政府收入变为政府支出(G),C+S+T经过再分配变为C+I+G。C+I+G就是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AD),用总支出(E)来代表,在图式中为E(AD)。

  ⑵、开放型经济图式:

  Y(AS)——个人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C+S+T——C+I+G+(X-M)——E(AD)

  在开放经济中,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AD=C+I+G+(X-M)。其中出口X是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进口M是国外对本国的产品供给。在总需求中,之所以要减去M,是因为在统计本国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三项购买C+I+G时,既把他们购买的本国产品算了进去,也把他们购买的国外产品算了进去,而购买国外产品是不能算作是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的,所以要把他们所购买的进口品即M扣除。这样,开放经济中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就是:AD=C+I+G+(X-M)。此外,开放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是本国国内居民的储蓄与投资、来自国外的储蓄与投资(资本流入)、流向国外的储蓄与投资(资本流出)等综合计算的结果。

  在从Y(AS)到E(AD)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数量关系:

  ①、储蓄: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差,即Y-T-C,包括窖藏,银行存款,购买股票、债券、保险单等。

  ②、I与S的关系:I=S,储蓄恰好全部转化为投资;I<S,出现流动性滞存,或称为货币滞存、资金滞存;I>S,利用过去的剩余储蓄或有新的货币发行。

  ③、G与T的关系:G=T,财政收支平衡;G<T,财政盈余;G>T,财政赤字。

  ④、X与M的关系:X=M,外贸收支平衡;X<M,外贸收支赤字,贸易逆差;X>M,外贸收支盈余,贸易顺差。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为既定时,P×Q(即一国之名义GDP)由E(AD)决定。即名义GDP=f(AD)。

  由于AD=C+I+G+(X-M),且C=Y-T-S,则:

     AD=(Y-T-S)+I+G+(X-M)

  其中,I、G、X的增加,使AD增加,进而使就业和名义GDP增加,为注入量;而S、T、M的增加,使AD减少,进而使就业和名义GDP减少,为漏出量。

  由于注入量和漏出量对于总需求,进而对于就业和GDP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成为总需求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这六个量的决定因素和决定机制,人们可以作出不同的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学家们因此划分为不同的派别,如凯恩斯学派、古典学派、货币学派、制度决定学派等。

   实际上,总需求这块木板本身又是由若干小板组成的。具体地说,是由C、I、G和(X-M)组成的,既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的。这几块小板也有个长短问题。例如,总需求的两个基本部分——消费和投资,相互关系密切,一板过短,则短线制约不可避免。2003-3004年的中国经济,就受到“投资过度,消费不足”的困扰。

  从政府角度看,注入量和漏出量对就业和名义GDP的影响,决定了一国需求管理政策的内容和方式。

  需求管理政策是政府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影响就业和GDP的政策。它分为紧缩政策和扩张政策两种。紧缩政策是政府通过鼓励漏出量、抑制注入量来减小总需求的政策。扩张政策是政府通过鼓励注入量、抑制漏出量来扩大总需求的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的一般应用方法是:设ASF为潜在的总供给,则在AD>ASF,出现通货膨胀时,用紧缩政策;而在AD<ASF,出现通货紧缩、萧条和失业时,用扩张政策。

  四、供给方面。

  一个国家的总产品生产能力受两个因素制约。一个是一国的资源禀赋,或称为资源环境条件,包括一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现有各类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状况等。毫无疑问,一国的生产能力必受其资源和环境约束。第二个因素是该国的资源产出率或要素生产率,即资源或要素投入量与有效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对比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若主要依赖于资源产出率的提高,则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若主要依赖于资源投入量的增加,则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鉴于一国资源的有限性及环境承受能力的有限性,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要优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要以技术进步、组织制度改进、产业结构优化、人的素质提高、人与环境的协调等为前提,所以,实现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就是实现了经济发展。

  制度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整和优化各行为主体间的责(责任、风险)、权(权力)、利(利益)配置,实现责、权、利在各行为主体内部和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均衡,在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这个经济活动主体的作用,可实现动力充足、协调有序、较为稳定的经济发展。

   决定一国生产能力的各因素,如资源环境条件、技术和人的素质水平、经济体制等之间的关系,也可用木桶原理来分析。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不仅受这些因素整体状况的制约,而且受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对关系的制约。当其中某一个因素成为制约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木桶上的短板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一制约,就能大大解放生产力,对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种类似“乘数扩张”的效应。如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就产生了这种“乘数扩张”效应。

  供给方面的分析,着重从结构、技术、制度层面来探究影响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因素。

  ——发表于《金融理论与教学》杂志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