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五十八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原文如下: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读过多遍以后,渐渐地对这一段话的含义初步有了一点了解:

政治仁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严酷黑暗,人民就只能狡黠、怨恨、奋起、抗争。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内里;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内部。从来到人们面前的现实没人能知道究竟是灾祸还是幸福?这中间没有确定的标准。世间之事正转变为邪,善转变为恶,使人们一片迷茫,这是由来已久之事。因此,有道的圣人虽方正而不硬绷,有棱角却不伤人,直率坦言而绝不放肆,光明正大而绝不刺眼。

纵观历史,凡是政治仁厚清明的年代,人民往往就显得十分淳朴忠厚,如果在政治严酷黑暗的时期,民众就只能口是心非,嘴中喊着万岁万岁万万岁,心里咒着该死该死真该死。民众表里不一是自我保护之举,民众背地里满腹牢骚怨气,长期积累就会形成奋起抗争的浪潮,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农民起义就是这样的写照。

关于祸福,老子的辩证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几近人人皆知,但是真正透彻地知晓它的含义的却不一定很多。人皆避祸而趋福,拒祸而迎福。其实,祸福相对,天成一双。从社会学和生活学的角度看,祸是个体社会境遇或生活状态急遽下降的一种存在,福是个体社会境遇或生活状态急遽上升的一种存在。由于变化的急遽,个体的感觉特别强烈,前者痛感炙肤,后者全身愉悦。若能自我缓解急遽,即能善待祸福的强烈刺激。每当祸事光临,应该想到其中所包孕的大福大利,此时你会乐待临祸的现实;每当福临府第,莫为伏祸所困,当为今朝之喜而适时适度地欢歌雀跃,但也不要过分招摇。透析祸福后,自然能够淡泊地待福,坦然地迎祸。成熟心态中的悦纳和预筹,在其操持方略中,常常运用老子的这句哲理名言作为基奠,作为开导、梳理、调适的理论支撑。

其实世间的变化是神奇而美妙的,祸福经常在转换,常常是祸来了,以为肯定是山穷水尽了,却不料只是稍微转了一个弯,一派柳暗花明却已呈现在眼前;也常常会遇到幸福光降,喜气满身,直以为从此快乐常随,那知道,一眨眼的功夫,喜气全消,魍魉魑魅环立左右前后,迫害猛加于身。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是老子教诲人们的处世经典。这中间饱蘸着善待祸福,浸透着平等待人、坚持正义、诲抚提引、淡泊明志的高风亮节。也是操持成熟心态的个体在人间的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