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能建成国家金融中心和知识创新中心
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研究员承担了2009年广州市政府重大委托课题《广州迈向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抉择》,就广州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出了整体思路和战略。据说,该课题研究立足于提升广州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出广州要重点建设和强化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知识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抓住了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我没有机会拜读整个课题成果,只是看了媒体的介绍。报道说,王一鸣院长代表课题组在广州鸣泉居召开的由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政府主办的“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论坛”的发言中说,从世界主要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看,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关键是建设和强化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知识创新中心功能,在功能上要与香港、深圳错位配置,形成多赢和联动发展格局。适应扩大开放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城市发展要从“滨江”向“滨海”推进,发展模式要从“大而全”和“大而散”向“大而优”和“大而强”转型;突出“向南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构筑“空港-南沙港”走廊和南沙新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创新区和国际商贸区“一廊四区”的战略格局。为了加快广州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着眼未来谋划和建设若干重大战略性工程。要全面提升广州的资源集聚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将广州建设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家中心城市。(参见
看完这段估计也是课题组精心提炼的成果精髓的描述中,感叹、感慨、感思都很多,觉得有好多话要说,好多东西要写,但想想,还是随意写几句算了。毕竟手中课题太多,无时间分心。
首先,我很感慨的是,我从2003年起,一直呼吁和提出的“广州要建设成为国际商贸中心”的提法终于有了结果,成为政府的一种战略和理念。心里感到终于吁了一口气。这事也就再不需要我们劳神费心了。总之,心里在欢呼!!然而,与此同时,心里也生出一种悲凉的感觉。尽管我不知王院长的课题组在得出这个结论有哪些依据?参考了哪些人的观念?是基于何种背景和思路得出的结论?但我只是觉得一种悲哀和遗憾。为何我们这么多广东流通理论界的同行们一直研究和探讨了的课题,在形成政府政策的“临门一脚”却根本粘不着边?其课题组成员中,难得真正有比我们更熟悉和了解广州商贸流通业的?不管怎样,我们这么多年,苦心积虑,大会小会地呼吁,仅仅只是因为我们做为学者的责任和良心,不断地推动和表达。然而,最终,它却好象与我们无关。甚至连一次交流和谈话都没有。或许我们确实学业太差,技不如人吧;也或许我们本地的和尚天生念出来的经就不如北京的大专家好听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真是无从表达。
其次,我感叹这个课题的研究。自《珠三角纲要》出台后,我们也一直关心和研究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等问题。可以说是自觉、主动、积极。因为我们生活在这片热土上,有责任和义务关心它的建成和发展。但看到这个课题成果的发布,才知道,这个课题是又国家发改委的专家们承担的。我知道,他们是国家许多政策和大文件的调研者和起草者,视野广、水平高、影响大。但是,广州到底建成什么样的国家中心城市?似乎应该是所有广州人都关心的事吧?如果说,这是一个事关广州发展的大课题,那么,也应该由不同派别或主张的专家组成不同的课题组(比如二三个)、开很多的研讨会、形成不同的观念和结论,然后有一种PK交流,逐步形成一个共识吧?致便是王院长他们的观念和提法完全符合,也应该有其他不同的观念和提法“比对”吧?怎么就一个课题组的结论一下子就直接成了政策结论呢?从科学与决策的基本原理出发,这么一个课题组的研究结论不可能就是最优或合适的结论。
最后,我感思良多的是,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除了商贸中心有着较多的同识外,其他三个,尤其是后两个,如何得来?为何不是三个或五个?“一廊四区”的提法是否太过牵强?这个“一廊四区”能构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吗?此外,其中提到的,“在功能上要与香港、深圳错位配置,形成多赢和联动发展格局。适应扩大开放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城市发展要从‘滨江’向‘滨海’推进,发展模式要从‘大而全’和‘大而散’向‘大而优’和‘大而强’转型;突出‘向南发展’的战略方向”等等,这些思路有多少新意?能支撑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和战略构想吗?
我知道,广州确实是华南的金融中心之一,在知识创新方面也有较雄厚的基础和实力,但将它们与“商贸中心”一起并列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四大中心,是否妥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更主要的是,广州要重点构筑“空港-南沙港”走廊和南沙新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创新区和国际商贸区“一廊四区”的战略格局,这是否太显得拼凑了?这种的描述表达方式或选择所描绘出的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形象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