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评论人与评论界


       如果写评论的也纳入作家行列的话,那如今这支作家队伍可算是整个作家群体中最活跃的了。不仅人数众多,群体复杂,而且产量巨大。现在绝大多数报纸都开有评论版,其热度远远高于传统的副刊,加上一些网站刊物开设的评论窗口,那就更了不得了。但市场大,“供货商”更庞大,按一家报纸每天最大 用量5篇计,而这只占每天收到稿件的1%不到,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于是这就连带出不少问题。有的一个“大牛”一篇稿件可以发好几家,甚至十家以上,而有的作者连续投稿多天,甚至几十篇难中一篇。更有的编辑既编稿也写稿,同时他们的水平更是一般作者无法相比的,他们能够减少“死稿率”也在情理之中,但因为职业的特殊性,不少作者还是怀疑编辑们有“潜规则”的嫌疑,比如换稿,那个编辑发这个编辑的,投桃报李,这个编辑也发那个编辑的。
    
    还比如借鉴甚至偷稿,编辑们能看到大量来稿,于是有的编辑文章就被怀疑“借鉴”了自己的,甚至称这样的编辑是“站在别人肩膀上的写手”。尽管大部分编辑都很清白,无奈作者队伍中鱼龙混杂,七嘴八舌,编辑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于是只好忍气吞声,更有的编辑索性放弃编评论,改编别的版面了。
    
    因为评论的门槛太低了,有的作者洋洋洒洒上千字甚至数千字,就因为里面有一点闪光点,这样的文章就可能被节选或提炼发表见报,作者就能得到几包烟钱,于是不仅促进了这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身到评论队伍。但作为编辑,每天要面对几百篇甚至上千篇的来稿,要从中选出三到五篇“珍品”,真如沙里淘金,大海捞针。
    
    同时海量的来稿中绝大部分都就是“马路观点”,真正有思想性、研究性、创造性的文章凤毛麟角,于是这边作者谩骂,那边编辑抱怨。更有的作者写稿不行,骂起人来一套一套,有的索性一点文人雅兴也不讲了,就在网站的时评论坛中如泼妇骂街,如街头小流氓,几乎没有什么话他们骂不出口的。而有的编辑也不甘示弱,你骂我也骂,你有一尺,我还一丈。堂堂的一个文人聚集地被闹得乱七八糟,乌烟瘴气。而那些真正的评论高手却都被吓得魂飞胆颤,退避三舍了。
    
    从真正评论的意义来说,它主要发表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对事件政策的观点,是为了政府和社会提供批评帮助的。但是现在的评论界却一切都像做生意,发表文章一是为了出名,二是为了赚钱,至于社会责任,评论存在的作用似乎都可以不考虑了。在巨大的功利性笼罩之下,不少评论作者只在怪、异、鲜上下工夫,而很少再有人在思想上认真研究了,这就让加速了现在评论的文章的速朽,没有可读性,没有参考性,甚至有的文章充斥着赤裸裸的谩骂,毫无理性的发泄。从发表文章的数量上来看,现在只要有一点名气的作者,其发表文章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当年的鲁迅,但思想性,影响力有多大?大家恐怕都心知肚明,有的作者甚至对刚发表不久的自己的文章都“惨不忍睹”,更别说其他人会拿来学习和参考了。评论文章的堕落首先是作者的堕落,而作者的堕落更导致文章的堕落,今天的评论界乌烟瘴气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用一句“乌合之众”来形容今天的评论界一点也不为过,如今的评论界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专家学者和知识分子研究的课题了,因为传统媒体的大量需要,更因为网络的高速发展,很多只有三拳两脚的人也一头扎了进来,一稿多投、借鉴、抄袭、剽窃现象大量存在,有的自己形成了“评论生产线”,为了多拿稿费,多创知名度,一天甚至有七八篇稿件出笼,大量发出,广种薄收,大报发不掉还有小报,小报发不掉发网站,网站再发不掉就贴论坛,就贴博客,没有效益还有名誉。闲来无事就泡论坛,只要混个面熟,也就是时评人了。
    
    更有的自己不会写文章,就专门偷文章,把自己的信箱混在报纸的信箱之内,收到别人的稿子批量加工,再批量发出,这样不仅能成为“评论员”,还能“借脑发财”。就是被发现了,被揭发了,还振振有辞,甚至比原作者还有理:我就是抄袭了,剽窃了,你能咋咋的?谁让你往我信箱投稿,剽窃你是看得起你!
    
    评论员、评论作者本来是很高尚的,很光彩的,但是如今的评论员、评论作者组成的评论界已经很难有高尚光彩可言。真正有名望的,有很深功底的评论员甚至不敢经常在评论界的聚集论坛露面,一路面不是遭来冷嘲热讽,就是被骂的落荒而逃。而一些刚发表个三五篇的“评论员”却是“赤脚不怕穿鞋的”,清高、刻薄、嫉妒、骂人是他们的拿手把戏,他们有的是时间精力,如果有哪一个知名评论员和他们对骂起来,那这些人就过年了,和知名评论员对骂不仅自认为能提高自己在评论界的地位,更能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稿件说不定还能受到编辑的亲睐。而对知名评论员来说,骂也不是,不骂也不是,只好“惹不起躲得起”。
    
    君不见现在网络上评论论坛内虽然热闹非凡,但真正有名望的,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评论文章的知名评论员却极少露面,因为谁都知道评论界已经是一塘浑水了,更多的人都在混水摸鱼,就等着往名家身上抹泥巴呢。(朱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