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与私心的对决



   自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半年以来,肯定与否定之间的争论,从来没有断绝过。只是肯定一方占据着靠山,自然取得了舆论优势,在证据八字未见一撇的时候,也敢下手将生米做熟,要造成是也得是,不是也得是的预期结果。

   凡事大不过一个理字,在权势、精英与金钱捆绑着曹操墓上市的时候,依然难杜天下人悠悠之口。即令肯定派不屑解答摆在面前的一大堆难以通过的障碍,却难以逃脱历史的审视。正是出于这一自信,故而将七条质疑在此存真。

    一,刘庆柱先生是缺乏逻辑还是另有原因?

    河南安阳发掘了一座大墓,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先生立即提出了三条依据加以肯定,第一,这个墓在安阳县,北边是邺城,曹操的王都。根据中国古代的惯例,帝王死以后就埋在首都附近,这个墓出在那儿是符合他身份的。第二,这个墓的规格,相当大,这类墓是高等级的,是王墓或者是高等级贵族墓。第三,出土的东西有它的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举例子,我们现在用塑料,几千年前没有用塑料都用瓷器,那是东汉的道理。曹操时代的东西,就是东汉时期的。”

    三个依据并没有道理,第一条和第二条自相矛盾——依据第一条,曹操死在洛阳而不是邺城,依照刘庆柱先生所说的,“中国古代的惯例,帝王死以后就埋在首都附近”。那么,曹操墓应在洛阳附近而不是安阳附近,安阳发现的,肯定不是曹操墓。第
二、第三条依据没有构成必要的交叉排除,不具备丝毫排他性,是互不干扰的平行线。无法作出曹操是唯一墓主的判断,而是用似是而非的依据,完成了随心所欲的论证。

    依据刘庆柱先生的思维,墓主不仅可以确定为曹操,还可以判定为其他人,可以摆出一河滩!这一河滩尸骨墓穴都符合刘先生的三个已知条件,诸如曹操的诸多部下及子侄,诸如死在曹操身前的郭嘉、蓸昂、曹安民、曹冲、夏侯渊、荀彧、荀攸、典韦等。即令是死在曹操身后的公侯贵族,诸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张辽、张郃、曹真等,而且包括已经确定埋在他处的曹植……照样符合先生的这两个条件。再向前向后推一些时间,埋在这里的王侯将相又有多少?他们都是确定的墓主,万人坑呀!

    二,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大刀之类,是曹操常用的武器吗?曹操是射禽能手,有过一日射下六十三只飞禽的历史,却没有打虎的记载,他不会去冒这个危险,更别说常所用了。生前不用的武器,何以要死后造假埋在地下?是向阴曹表功吗?

    三,曹操墓陪葬的两个女人是谁?

    曹操死前曾遗言:后宫嫔妃甚为劳苦,让曹丕善待,养在铜雀台,并没有女人殉葬的记载。而在墓葬中,却出现两个陪葬的女人,一个四五十岁,一个二十多岁。而且头骨都在墓坑内。肯定方面解释说,四五十岁的头骨主人是卞氏。然而卞氏死时已经七十岁了。两个不同年龄的头盖骨,和尚未找到的七十岁的头盖骨,难道反映了卞氏老中青三个时期?

    在古代抑或今天,中国都有陪葬合葬的习俗,但是都不在一个墓坑,而是在不远处陪葬,即令普通合葬合葬父母,也得是两个墓穴,中间有一堵格子墙。在高等级的墓坑发现了三个头骨,能是陪葬?曹丕有这样节约么?

    四,曹操死后追谥为武王还是魏武王?


    魏武王三字极有讲究,魏指封地,武指功德,王是爵位。曹操生前被封为魏王,魏是封地,王是爵位。死后魏王为曹丕承袭,曹操的封地转让,当然不是魏武王只能是武王。古人在谥号上十分严格,不是冒呼冒应的,武王前边的魏字,不能乱加。依据了魏武王三字,还能肯定这座墓穴肯定是曹操墓?五胡十六国时,姚襄被追封为魏武王,为什么不可能是姚襄墓?


    五,甄氏能不能陪葬曹操?

    曹丕妻子甄氏失宠被赐死,死后葬于邺城附近,即今天的灵芝村。曹叡即位,追谥生母甄氏为文昭皇后;更对低矮狭小的旧陵墓甚不满意,重新建筑新陵墓即朝阳陵,新陵墓同旧陵墓相距不远。

    按照古代的丧葬制度,皇后、嫔妃应陪葬皇帝。曹丕既已将甄氏赐死,不让陪葬在情理之中;曹叡对父母交恶心知肚明,故不迁移甄氏灵柩去洛阳曹丕首阳陵陪葬。
   
    西高穴村的陵墓被认定为曹操墓,与甄氏陵墓相距六公里,客观上陪葬了曹操,这等于向世人宣示:曹操、甄氏翁媳有染!也就是说,曹丕要向世人暗示父亲曹操和妻子甄氏活着时候就不清白。曹叡迁移母亲灵柩时,依然秉承了父亲的暗示,再一次将母亲和爷爷两人暧昧关系昭示世人。如果真的是这样,那真是吃屎喝尿的一堆猪狗!有这样的两代皇帝和两朝文武大臣吗?

    六,为什么不进行测定?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考古手段也在日新月异地更新着。曹操墓真假之争,与其依靠古老的肉眼判断,抑或是主观臆断,莫如借鉴现代化设备的测定。曹操墓中男性头盖骨,为准确测定墓主身份提供了决定性条件。在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有热释光技术,北京大学有放射性回旋加速器质谱计,将“曹操”头盖骨送往这两个地方的任意一处,在公正透明环境下进行测定,就可以确定其年龄和距今时间;再将头盖骨与曹操多位后代基因进行比较,一切争论会迎刃而解。为什么不去测定?心中真的无鬼嘛?若有,鬼在哪里?

    七,陪葬陶猪圈用意何在?

    曹操墓穴的陪葬品中,居然有陶猪圈陪葬。试问,曹操生前是养猪能手?还是在人民公社时当过猪元帅?抑或是怕曹操死后在阴曹地府没有肉吃?

    
    八,谁能排除埋地雷?


    古墓墓主的认定,凭靠发掘出来的证据说话。截止现在,曹操墓考古队也好,刘庆柱也好,都没有从墓穴中拿出钢鞭证据,仅有的不过是从盗墓贼手中收缴的赃物。这些赃物哪里来的?盗墓贼的口供可靠否?谁又能证明当事人没埋地雷?

  
    九,业内人士的常识话为何不听?


    刘庆柱以业内人士自居,曾经气势汹汹地指斥业外人士的外行话。中国考古界权威、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80多岁的徐苹芳先生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断定,西高穴大墓不可能是曹操墓。理由无他,仅仅只是考古最重要的是讲证据,有一是一,有二是二,而不是猜测,盗过的墓是绝不可以列入重大考古发现的。”徐老先生所讲的,只是极为普通的考古常识,正像数学上1+1=2一样,却又绝不能违反,否则会出现无数差错。刘庆柱先生久历考古,何以要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为什么要说1+1=3?

徐老先生进而质问:“刘庆柱与河南省文物部门一口咬定这是曹操墓,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刘庆柱如果态度诚实,理应站出来给以回答?为什么避而不谈?
徐老先生又暴露了一个机密:“和我差不多岁数的老考古学家都认为不是曹操墓。”既然有如此之多的业内人持否定意见,为什么有关当局硬是不听?
  
    显然,有关曹操墓的一切争论,早已脱出是非了范围,已然变为良心与私心的对决。什么是学术腐败?曹操墓的考古发掘中,有没有学术腐败?天理昭昭,神鬼自明,局外人只能冷眼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