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
我国经济长期执行出口导向政策,并通过增加投资需求来保证我国GDP达到一定的增长水平。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经济发展还处在初期的时候,非常有效。但随着要素资源的瓶颈越来越明显,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国外需求受金融危机等影响而迅速萎缩的时候,该增长模式的弊端就暴露出来,具体变现在:国内居民的收入增长水平长期低于国内GDP的增长水平,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中国居民并没有充分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实惠。究其原因,为了保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中国政府对出口企业和产品部分实施补贴,其本质就是对进口国进行补贴。虽然我国的产品价格在全球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利润率很低,对资源的消耗却很大,两者严重失衡!也阻碍了我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步伐。长期的出超,使得我国货币积累越来越多,政府始终面临着通胀的威胁。资源的瓶颈、过多积累的货币、使得中国政府必须要改变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放松民间投资在某些服务产业领域的限入,实现提高竞争水平和效率,提高消费需求,从而使我国经济的结构更加趋于平衡合理。
二、要素流动的制约
要素流动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在金融、电信、能源等多个领域仍然限制民间资本的进入,使得这些行业的市场化竞争并不充分,存在着帕累托改进。2、城乡二元结构,使得集体土地的使用效率偏低,且政府垄断了土地征用,在土地交易过程中享有超额利润,这些都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3、城乡统筹综合配套仍在试点阶段,城镇化进程还任重道远,户籍的制度也制约着人口的自由流动。要素流动的限制,制约着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取消某些行业的进入限制,使得民间资本自由进出,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还要改变土地征地流程和交易制度,让土地的使用在市场化过程中更有效率,让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还要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加快城乡统筹配套和城镇化进程,使人口逐步实现可自由流动。
三、制度的制约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经济的长期增长依赖于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得前提是必须取得一系列制度的保障,这其中就包括对财产权、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契约交易行为的保护等等。当前我国的法律制度仍在不断的完善中,尤其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各项法律制度。也只有如此,才能激发人们和企业的创新精神,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四、环境与资源的制约
多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牺牲国内环境和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有些是无法挽回的。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近一二十年,对煤炭、石油、铁矿石、稀有金属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使我们不得不更加依赖于外部的供应,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铁矿石进口国。环境与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模式的瓶颈,突破这个瓶颈,取得经济的长期增长,就必须要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减少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和重复性建设,发展低炭环境友好型产业,充分运用节能环保技术,重点发展服务业等等措施。
五、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制约
以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标志,中国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崛起。2008年9月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又率先走出危机的阴霾。有媒体预计中国将在2030年时,经济总量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能否最终实现和平崛起,取决于我们是否还能争取到10年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并在这关键的十年间,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法治环境,取得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阶段性成果。获得10年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的关键就是处理好中美关系问题,让美国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参与者,而不是阻碍者。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已经高度关联,中国经济取得长期的增长,仍然离不开那里庞大的市场。同时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经济力量的快速增长,难免会触动西方发达国际的利益,政治的较量,经济的竞争会不断发生。但中国只要在保证自身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坚持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同一个体系框架内讨论和解决问题,我们就可以争取到这个时间。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