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巨变


     建国六十余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就拿山乡的夏收来说,现代化程度在短短的几十年发生了质的习跃。

    记得农业合作社时,大家吃大锅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栖,过的是集体生活。每到夏收就象一场战斗----丁壮劳力几天前就专门磨好镰,还有撮子刃。两三天时间都是坐在村头的大涝池边嚯嚯的磨。和阵阵蛙声,可不就是一曲“命运交响乐”。

    到了收麦时节,天刚蒙蒙亮,就被一阵破扯的敲钟声震醒,夹杂着队长公鸡嗓的尖叫兼训人的喊声:“都啥时候了,焦麦炸豆的,立马上晌啦!”紧接着就是村头大槐树上那颗破钟的一阵咣咣咣地聒噪,人们磨磨蹭蹭地开始上地。庄稼人有天大的情绪,但是一到了地里,就全忘了。妇女用镰刀,男劳用撮子(据说是诸葛亮发明的一种夏收工具,上装一柄长刃,象一把月牙儿铲),你追我赶,那场面是相当的宏大。斥牲口声,妇女们的说笑声,小孩子们的嬉闹声,拉麦车的吱纽声现如今都永远地尘封进历史的长卷中。

   再后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也开始娇气起来。每到农忙,有些人家忙不过来,或怕热,就花钱请人收麦。有专门出来给人收麦,我们这里称为麦客。而出来做麦客的都是山里的农户。由于山里天气凉,所以麦子黄的晚些,所以刚好可以抽时间出来打零工贴补贴补生活。山里人实在,也吃得苦----三亩多地,三个人要不了一晌就放倒了,每人脖子上搭一个黑呼呼的手巾儿,猫着腰风卷残云般地行进,每一个麦捆子都有合抱粗,而他们用镰把一别,用腿一扛就立起来了。好家伙,那叫一个沉呀,四捆麦就收过七八米远了,可见那捆儿有多粗。麦客少,很难请。请到的人家,待客人都很周到,烧上一大铝壶茶,尽饱了地喝;又把热腾腾的油泼辣子黏面送到地头。这是一个时代。

   而现在,三夏也变成了一夏。今年夏收,我就眼见了一户人家,从夏收到夏种不到两个小时,前面是收割机,后面就是播种机。人家下地收麦时就带着玉米种儿,一遍过手。一家四五亩,忙一趟下来连细汗珠子都不出。估计,过不了几年,就可以发展农庄了。要不,这活干得也太没劲了。这不是空穴来风,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了-------有许多农民把地包给别人,一年到头都在外打工,成了地地道道的工人,而有些农民专门在家务地,越包越多,有的都承包了四五十亩地了。

   可见,山乡的变化是何等的巨大。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收割机在赶场




我最近在玩和讯财经微博,很方便,很实用。
一句话,一张图,随时随地与我分享理财心得与亲历见闻。
点击以下链接激活,来和我一起玩吧!
http://t.hexun.com/active.aspx?InviteCode=7vxK0CjJvOrMFJIjD25Vv%2b25%2bRoa%2bhz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