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民意下降不代表房价就降


   近日,央行发布第2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当前房价水平,72.5%的居民认为“过高,难以接受”。未来3个月意欲购房的居民占比降至15.5%,连续2个季度回落,累计降幅近3个百分点,结束了2009年以来持续上升的势头。

   市民的购房意愿下降并不代表房价就会立马下降,因为意愿只是意愿,或者是只是理想的社会预期罢了。

   房价的决定者是市场,市场的主宰者是购房者,按照常理,市民的社会预期下降,会影响房价,至少是房价飙升失去隐形的翅膀!可决定房价的不是社会预期的唯一因素,还受诸如传统的供求比例、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居住水平和居住结构等因素牵制,2010年国家房产新政后还要看二三级市场成交量、信贷政策、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进展、保障房的上市量以及定价标准等等鲜活元素的牵挂。

    当然,上述的房价基因仍然不能全然解开中国房价难降的密码,就像先前好多学者用房价收入比、房价租售比等国际警戒线的新潮理念同样无法释疑中国房价难降的缘由一样,在中国所谓的高房价面前,中国的价格法似乎遗忘了商品房是商品,中国的官员们似乎对开发商尚存最后的恋情和哀思,中国的学者们似乎就像地震局的预报专家不是专家而是挨骂的“砖家”,中国形形式式的购房者似乎在房地产价格的惊涛骇浪中体味着酸甜苦辣,中国的开发商似乎因为房产新政或酷暑夏季的原因就像龌龊的中国男足没进南非世界杯一样纠结不已......

    说句心里话,房价的民意下降只是客观之外所谓心理意愿的发泄罢了。2010年房产新政“国十条”过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房、公共租赁房以及限价商品房等等民生保障性住房也许真的会顶起中国房地产未来的半边天,或者直接就诞生了民生保障性住房控股中国房地产供应结构的时代!那么,中国的房价应该是冰火两重天,一是准公共产品的民生保障性住房的平价,一是作为纯粹商品房价格的波浪起伏和螺旋攀升。

     从长期来看,相对于目前基本上一股独大的商品房,房价降的是民生保障性住房;房价涨的是未来梯度消费金字塔中上部的商品房。

     诚然,当商品房不是商品的时候,房价见了马克思,那将是乌托邦式的憧憬,我们可以默默的祈祷和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