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刊载廖文的文章:《文艺精品:为人民而生》。该文从精品的生命在哪里、精品到底为谁而生这个看似清晰明确而现实却模糊纠结的现实问题切入,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指明了文艺精品创造和生产的根本方向,廓清了文艺精品创造和生产的基本思路,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文艺精品的创作本源、立场原则、服务对象、传承渠道和发展机制等现实迫切需要澄清的严肃问题,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是一篇近年来并不多见的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文艺方针的力作,读来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针对目前文艺创作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以评奖为目的,为“精品”而“精品”倾向所导致的某些屡获大奖的作品,虽圈内评价甚高,但广大群众不买账,甚至无人问津的怪现象,文章开宗名义地指出:“精品的生命在人民和生活中。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并获得历史检验的作品才是精品。”“唯有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才能创作生产出精品。”“我们设立各类奖项的目的,就是通过评奖,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市场,推动优秀作品创作生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锻造精品,是精品生产的根本之道。”这些精辟的论述,高屋见瓴,深入浅出,切中时弊,击中要害,有助于帮助客观地人们认识和把握文艺精品的创作本源、立场原则、服务对象、传承之道和发展机制等重大问题,对于规范社会转轨换型时期文艺精品的创作目标、经营方式和发展方向,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文艺精品的本原在于创作主体审美娱乐需求和民众审美共鸣需要,一方面要满足创作主体的自我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又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大众的审美需要,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偏废。河母度人在陶罐体画上鱼纹,既是展现美,也是传播美。《文艺精品:为人民而生》特别强调指出:文艺精品“得以存在和传承的根本标准是:人民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欢迎不欢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美的追求者和创造者。文艺精品因为人民的需要而产生,它要求文艺家个体创作主张和审美取向必须立足于社会生活,贴近群众需求,立足于人民的喜好和选择。实质上,优秀的艺术作品依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理想而创造,为评奖而创作“精品”,是对上负责体制的自然蘖生物,是错误政绩观衍生出的怪胎,既违背评奖的初衷,更违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但无论是什么风格和取向,创作的源泉都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创作的基础都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创作的目的都应该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因而文艺精品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比如著名的敦煌壁画就有九色鹿救人、释迦牟尼传记、萨锤那舍身饲虎等著名的壁画故事。即使是在那个物质生活极为贫困的远古年代,人们仍然爱美、创造美。显而易见,美是先人们的精神追求,他们把文艺创作当作展示美、宣泄美的精神活动,进而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的人表述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文艺是干什么的?早在1942年5月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在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其实,用文艺服务人民群众,并不只是让大家大饱眼福,感到精神怡悦,心神气爽,更有思想观念和行为上的灌输与引导。由于精神文化产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对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文艺创作和生产被历来社会统治者所看重和运用,把社会意识形态要求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去,用高质量的文艺精品形象地昭示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已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文艺创作和生产的重要使命。事实上,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大内容,更需要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巨大市场效应的作品来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