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因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上海世博之旅,我差点就不认识上海了。
心里算算已有好几年没有进入大上海的腹地了,前些年回苏北老家,只是在上海边缘区的某个酒店会下上海的朋友就直奔机场,或者干脆从江苏赶浦东机场"路过"下上海外环。
早在四五年前,上海似乎就恢复了她一直以来的有序的繁华。在浦西的街巷里,你已经很难看到脚手架和塔吊的轰鸣声,在街头巷尾,你也很难看到行色匆匆甚至惶恐的人流了。上海给我们呈现出了另一种精致。直到世博后才重新开始新一轮城市面孔的洗心革面。
上上一次
,我还记得,上海人李安的《色戒》的招贴画,挂在澳门赌王在虹桥的百盛商业广场的电梯上,我问上海做酒店的朋友Q女士(地道的上海人):你看了《色戒》吗。她说,还没有。同行的朋友说都没《色戒》。还是我这个土人比较时尚。居然到香港看了。
不过,我相信,上海的时尚早已不是张爱玲的时尚了。张爱玲的时尚已躲在了上海的背面,在那一座座现代的玻璃墙的背影下了。尽管,这些老式公寓的围墙曾经是上海的主流时尚。
那是一个秋天,深秋的上海的阳光是如此之好,以至我开始喜欢我一直反感和莫名其妙的星巴克了,我们在大中午坐在虹桥商业城那圆弧玻璃外的星巴克的外面,边喝甜甜的“拿铁”,边晒那温暖庸懒的似乎稍纵既逝的阳光。主人Q女士和我们谈起最新的上海时尚,LOFT、新会所和其他文化时尚场所并想安排我们考察。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旁边一个叫猫头鹰(HOOTERS)餐厅,我想起了在美国华盛顿郊外去过的就是这个餐厅,我儿时的同伴徐博士请我吃饭,我们找了一个小时的HOOTERS。
据说这里是中国的第一间店。于是,从宝山考察回来,我们晚上赶回了HOOTERS。
听美国的徐博士说过,HOOTERS的卖点是一群袒胸漏背的健康性感的青春美女的一对一的搭讪式服务,主打菜是鸡翅(WINGS),主要客人是美国的开车蓝领。晚间朋友们还是搭讪得很开心,鸡翅也不错,虽然,里面的主顾几乎全是上海的美国白领。
HOOTERS,挡不住的青春活力。唯一的遗憾是,上海的NOOTERS里的青春MM几乎没有上海女孩。
住在Q女士的位于武宁路的万里路国际青年旅舍,我们在微醺中开始了真正的上海故事。
旅舍的一切都是中西合壁的,所有公共空间都是禁烟的,所有的喧哗都是被禁止的,这才是纯正上海人做的酒店。
那一晚,我们几个中学、大学、研究生的同学只好安静地围坐在大堂里厅的酒吧里聊天,只有一对中外女男,在傍边的沙发上旁若无人地激情拥吻,这是一种典型的《色戒》式的吻戏。
这时,中学同学江南才子杨兄拿出了昨夜他前妻送来的打火机,一边把玩,一边喝着嘉仕伯说:“妈的,上海什么都有,包括前妻”。
我想了下,也是,包括<<色戒>>的作者,胡兰成的"前妻"——张爱玲。
后来,就包括世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