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原国家卫生部部长、现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高强日前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发表自己对政府预算公开相关问题的看法,认为与国外很多国家相比,中国的政府支出并不太高,公务员工资偏低。他还称,在预算报告中讲清楚“三公”(公车消费、公款招待、公共机关大楼)支出,仍存在困难。(6月18日《成都晚报》)
这则新闻抓眼球的指数很高,在17当天的短短几个小时后,网络跟帖如潮。不知高副主任是否有点开网友评论的习惯,若有,不知看到网民一边倒的批评之声后作何感受。反正我看到这般“网意”后都感到脸上挂不住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原因固然较多,但笔者认为,根本原因还是高副主任虽然得出了我国行政成本不高的结论,却未能拿出支撑这一结论的颇具说服力的数据。
一份公开资料显示,1995年,我国行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中比重11%,到2006年已接近30%;而同年的日本仅2.38%、英国4.19%、韩国5.06%,印度为6.3%,美国为9%。投入到教育与医疗上占GDP的比例呢?中国是 3.8%,印度 19.7%,美国21.5%,日本23.3%。时下,我们只需稍加注意,关于“三公”浪费的报道比比皆是,但用在百姓身上的开支确一直不高。这可谓是办正事的开支不高,用于“三公”的费用却高得吓人。
另外,在官民数目之比上,中国1950年的官民比是1:6000,2006年的官民比却升至1:26。所谓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美好愿景,变成了一直停留在嘴巴里的一句空话。近一二十年来,公务员考试一直火爆,有些公务员岗位甚至出现近五千人争一职的场面。之所以如今的知识分子不再愿意到企业创新创业,之所以官员冗员,说到底,还是干部“能上不能下”、“务员饭碗的铁性一直未熔化”官本位意识恒久羁绊,是公权法制化监管之缺。
事实上,不管是专家还是百姓,无不对“三公”消费的难以公开感到忧心,这显然不是高强以一句“基础不具备”就能释怀的。啥叫基础不具备?难道公开官员“三公”消费不是进一步夯实公权监管的法制基础?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曾大声疾呼,2007年我国财政支出中行政事业支出浪费惊人,单公车出行和公款招待就达6700亿;湖北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称,我国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1978年至2003年间,我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增长到3万亿,增幅约28倍,而同期行政管理费则从50亿升至7000亿,增长87倍;公务员的职务消费增长140倍多。
要扭转当前某些官员“乱花公款不眨眼”的局面,就须尽快从制度上扫清公开每笔财政金的收支障碍。那种每年一次的代表像赶集般“会审”财政预算报告的方式,已严重滞后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权力监督所需。理当改“会审”为 “常审”,做到“一款一审”,这样方能动态而及时地挤兑掉“预算水分”。 国家应从“网络评论”这个行政透明的民意晴雨表中读出危机意识,尽快找到行政透明的切入点,促使各地各部的“国账”变成玻璃柜。当然,身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之位的高强,应该说在这个方面可以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