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辅书是谁的“唐僧肉”


    

教辅书是谁的“唐僧肉”
教辅书暴利是对减负令的嘲弄
      王军荣(教师) 

记者在安徽调查时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减轻负担,书包依旧被多种多样的辅导书占据。事实上,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各个学校仅仅用家长签字的一张订书单,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继续进行着“统一征订”。除了各教辅出版社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新华书店、学校也在理所应当的分食着其中高额利益,在清晰可见的教辅书暴利产业链条下,本应干净的义务教育产业,正面临着被蚕食和破坏的巨大危机。(6月1日 《 经济参考报》)

刚刚见识了药品高达2000%的暴利,又让我们目睹了教辅书的暴利。教辅书有多暴利?记者在安徽了解到,每名中小学生一年在教辅上的平均花费大约为300元,以该省近1000万的中小学生人数来计算,每年的教辅销售额能够达到30亿元。安徽省如此,想必全国皆然。

暴利的背后必有利益链条。除了各教辅出版社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新华书店、学校政府、书店、学校都是其中的“分羹者”,而他们凭的就是手中的权力,也唯有权力才有资格参与分享。

早在2001年6月7日,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的通知第三条规定:禁止将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编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学校订购、中小学校不得组织学生购买、发行部门不得向学校征订或随教材搭售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然而,在权力之手的操纵下,“规定”早就被蚕食,早就被“统一征订”所搞定,搞定了教育局、搞定了学校、搞定了老师,再滥的教辅书也能够如愿以偿地到达学生手中,学生也就被强迫“自愿购买”。如果学生买的是能对学习有用的教辅书还情有可愿,可怕的是,有些教辅书完全是粗制滥造的,对学生不仅没有帮助反而有害。

减负的口号是教育部门喊出来的,然而,众多的教辅用书显然是与减负背道而驰的,这一点想必人人清楚,但在利益的驱逐下,在监管的“失位”之下,谁还管学生的负担有多重?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教育厅“推荐使用”的“作业目录”成了教辅图书“进校统一征订”的“尚方宝剑”,而禁令每年只不过是重复一次,没有人受追责,更没有受罚,而与之相对的却是暴利的“诱惑”。教育部门如此“言行不一”,如何让学生学会诚信?


教辅书是谁的“唐僧肉”? 为何受伤的总是学生?

 

新闻链接:http://news.qq.com/a/20100601/00005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