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发现新华社关于毒奶粉去向的几个报道相互矛盾,在博客上发文提出疑问。原来,新华社在前些日子的一则报道中引用“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称,目前毒奶粉绝大多数被销毁,没有进入消费市场。但是新华社的另外一篇报道告诉我们,从技术上而言,目前没法销毁,因为用作燃料对锅炉损伤太大,作为水泥生产的配料又发现生产的水泥不合标准,如果大批量填埋又担心被别有用心的人挖出来偷偷使用。“问题奶粉的销毁竟在技术层面搁浅”。博文希望“食安办”将目前所掌握的毒奶粉封存、销毁的品牌、数量、封存地点、销毁地点、销毁方式等信息予以公开,以便取信于民。
同样是新华社的报道,一方面说问题奶粉“绝大多数被销毁”,“没有进入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报道说不断发现新问题。叫我们相信什么好?
三鹿奶粉事件是在2008年暴露出来的。可是我们记得,在这年年初的
大家知道,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具体操作的。我们感到困惑的是,三鹿奶粉事件暴露出来已经那么长时间了,科技部是否曾经做出任何反思?是否曾经对公众做过任何交待?一方面,三鹿奶粉毒害了我们几十万个娃娃,另一方面科技部给予它超高的褒奖。这两件事情,怎么能够相安无事地和谐在一起?
科学技术鉴定和国家奖励,应该经得起质疑和检验,经得起历史的问责。也许,他们已经向国务院检讨?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国家奖励是非常崇高的奖励,人民应该有知情权。科技部当初是怎样组织鉴定的,聘请了哪些专家和官员组成鉴定或者评定委员会,他们的专家意见又是怎样的,都应该有一个老百姓容易了解得到的交待。如果不是这样,而是黑箱操作,出了问题以后没有人需要具体负责任,就难以挽回政府公信力的巨大损失。
也许国家科技部已经有过说法。如果这样,请大家告诉我,我也愿意为自己的孤陋寡闻道歉。
前面说同样是新华社的报道,一方面说问题奶粉“绝大多数被销毁”,“没有进入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报道说不断发现新问题。这个事情倒是可以“一分为二”,让人看到一点点进步。如果网络环境下坚强的一元化领导还是要厉行“舆论一律”,只怕新问题的暴露也难以得到任何程度官方渠道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