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印象
过去,我对于波兰的了解十分有限,只是依稀记得围着太阳转的哥白尼,众多女学生心中偶像的居里夫人,忧郁的钢琴王子肖邦,和写“灯塔看守人”的显克微支。此外,还有并不令人愉快的“卡廷事件”,以及一个叫“卡车司机”(卡钦斯基)的总统带头跳着脚抵制根本没有邀请他的北京奥运会。
因为参加利马格兰公司的年度会议,本人有机会再一次来到波兰的首都华沙,对于华沙以及波兰开始有了一点肤浅的了解。
上一次路过华沙还是在二十多年以前,在去“西德”留学的途中。那时本人经济条件极其拮据,去德国是自费留学,只能凑钱坐火车去。途中在二连浩特需要转换宽轨,要等四个小时,然后途径乌兰巴托、西伯利亚,在莫斯科从白俄罗斯火车站转到俄罗斯中央车火站,然后经过华沙、汉诺威,再转一次火车,就到了我最终的目的地,德国的卡塞尔市 - 单程是七天七夜。但那也是一段充满期待、不安、疲惫,同时也是令人难忘的旅程。
从北京到华沙没有直达飞机,有从巴黎、法兰克福和赫尔辛基转机的三种选择。后者的转机时间衔接的最紧凑,所以我选择了芬航。华沙的新机场最近建成,干净,时髦,与北京的新机场的风格略同,只是要低矮一些,规模也只有北京机场大约五分之一。
载我的出租车司机五十多岁,是个“奔驰车”迷。他自己开着一辆13年产的奔驰车,但在他的口中,这辆车应该是全华沙状态最好的奔驰车之一,因为他几乎每天都要自己检修。他不断抱怨,他不喜欢最新型号的奔驰车,特别是S系列的,因为已经没有办法自己检修了,必须有专门的设备。他的车上放满了各种款式的奔驰车的照片,C系列、E系列和S系列的应有尽有。一路上他还不断给我指各种行驶着的奔驰车的型号,生产的年代,现在的价格,哪一款已经绝版,哪一款质量最好等等。
(斯大林)波兰文化科学中心 - 苏联援建项目,参照莫斯科大学式样建造
大概因为欧洲气候得天独厚,华沙天空非常清爽、透明,有些像北京的秋天。华沙的绿地很多,街道也很干净,老式石质厚重的欧式楼房与现代的钢铁和玻璃结构的高楼互相交错,展现了古城现代化的步伐。华沙已经完全不是我所记忆中的陈旧和缺乏生机的华沙。
华沙人口不多,只有170万。路上行驶的车也不是很多。汽车的数量大概相当于中国的三线城市。我到达时正是下班的高峰期,但是基本上没有遇到堵车。我和我的同事都感觉到,华沙的出租车司机很守规矩,积极帮助顾客提行李、放行李。虽然出租车的价格有些贵,大概比国内的公里价高出一倍,但是都是打表行驶,不会漫天要价和乱收费。
历史
波兰大约在1000年前建国,其“祖上”也曾经辉煌过。在中世纪,波兰曾经把普鲁士、奥地利和条顿骑士团等打得满地找牙,波兰也因此曾经在中欧作威作福过一把。不幸的是,自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等欧洲豪强崛起之后,波兰这个“欧洲的心脏”就从此衰败下去,并且是总是如玻璃般的易破碎。
波兰全境地势平坦,农业耕作条件得天独厚。耕地占到国土面积的46%,只有在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接壤部分有少量山地,包括后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苏台德山地”。也正因为如此,波兰历次的欧洲战争中都属于兵家必争之地。但由于地势过于平坦,根本无险可守,波兰绝对属于“易攻难守”的类型,也屡屡遭受战火的摧残。嘴损的人形容波兰像一块垫脚布,无论汉斯(德国)还是伊万(俄国),出门都要踩一脚。
但更多的问题却是出在了自身。波兰在中世纪不合时宜地发展出了“贵族民主制”的政治体制,特别是所有贵族议员拥有平等的“自由否决权” - 即一票否决制,这使得国家在很多重大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缺乏统一意志和决断,全国的力量无法团结。在军事上,没有办法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无法统一部署和提高整体作战的能力。这也成为波兰在后来的历次战争中一败再拜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进入“康乾盛世”的年代,波兰不幸又一次经历了“亡国”的伤痛 – 被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下的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国三次瓜分,波兰从此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消失了一个多世纪。钢琴家肖邦、诗人密茨凯维支和小说家显克微支等正是在这一时期在波兰诞生的天才艺术家。他们在爱国之情、亡国之痛和思乡之苦的情感萦绕中,创作了众多艺术史上的不朽名篇。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波兰才在英法的支持下重新建国,并以此作为牵制德国、俄国和奥地利重新崛起的力量。也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波兰在英法授意下,不但在“巴黎和会”上第一个跳出来支持日本接收德国战败后在华的“一切权益”(这不禁让我们深恶痛绝),而且还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对新生“苏维埃政权”的战争 – “苏波战争”。在战争中,新生“苏维埃政权”由于立足未稳,损失十分惨重,大批军官和士兵被杀,基辅也曾经一度被波军占领。作为此次战争的结果,苏维埃俄国不得不承认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独立,部分领土也被划入波兰版图…。
虽然在历史上,立陶宛,白俄和乌克兰曾经在波兰和俄国之间几次易手,令我们这些“旁观者迷”,但是历史上的这些冤冤相报,也铸就了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出兵波兰东部、“卡廷事件”、“华沙起义”中苏联红军“袖手旁观”,以及今天的波兰政府积极加入“北约”等的一系列事件,并持积极反苏、反华的态度。两个多月前,原准备出席“卡廷事件”纪念活动的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以及波兰主要政要的座机在俄罗斯的坠毁,为本已脆弱的波俄关系又添加了不确定的因素。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