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中国海外并购的结构


  近两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势头的持续走强,验证了我在《中国流:改变中外企业博弈的格局》一书中对中国海外并购趋势的判断,但分析并购案例结构可以发现,近年来的中国海外并购一直是向能源、资源方向倾斜,针对制造业展开的海外并购相对不足。

  以前曾在博文中提到,2009年称得上中国的海外能源并购年,产生了像中石化494亿元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这样的巨额能源并购案,09年的海外并购总额也达到了创纪录的161亿美元;但今年以来,中国在能源领域的海外并购再创新高,连续发生像中石化46亿美元收购加拿大油砂公司股权、中海油31亿美元收购阿根廷布利达斯所持Bridas公司50%股权、中石油35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Arrow公司股权等的巨型能源企业并购案,今年的海外并购总额也再上新台阶——据汤森路透的统计,截至今年5月24日,中国海外并购总额已达284亿美元,远超去年全年。

  但相比资源类并购而言,制造业海外并购的规模数量却相去甚远,尽管今年也产生了像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这样的代表性案例,但总体来说制造业并购的规模仍太少,海外并购的结构不尽合理。

  这就进一步带来新的问题。

  根据公开数据判断,中国去年已经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预计今年还将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探究产生出这些耀眼光环的“光源”,应该说中国的制造业功不可没——作为新一代世界工厂,中国产品走遍天下,制造业所拉动起的GDP比例远大于其他国家,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推动居功至伟。可以说没有“中国制造”作地基,就没有中国经济大厦的快速崛起。但这个地基牢固吗?

  央视曾在一次报道中以“170万:0”这样一个数据来揭示中国制造业的尴尬现状: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从2006年开始连续四年发布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但拥有170万个国内品牌的中国却没有一个品牌上榜!一家美国媒体的记者走上街头,向遇到的每一个路人们询问是否能说出一个中国品牌的名称,街访中有很多人能够细数出各国的代表品牌:日本的索尼,墨西哥的科罗娜,德国的宝马,韩国的三星……但却几乎没有人能说出一个中国品牌的名字。

  非但地位尴尬,中国制造业发展也正遭遇着越来越大的阻力。

  资源约束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制造业发展所需的资源供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外供货商,光是每年的铁矿石进口价格谈判就足够让全中国市场为之神经紧张。

  环境问题也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我们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程度为世人所惊诧,环境治理的代价也日渐高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排放国,尽管还无须承担强制减排责任,但为此却不得不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处于被动。

  还有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纠纷和在国外遭遇的诉讼:最近美国发生的“问题中国石膏板”就是一个代表,已成为继“美泰玩具事件”之后的又一大市场关注焦点。尽管目前所有调查证据都表明中国的石膏板没有问题,但美国法院依旧作出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判决。

  此外还有富士康事件所引起的人们对制造业工人现状的反思、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人们对制造业发展结构的反思等。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成就了中国经济的起飞,如今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也制约着中国经济向更深层次的进步。

  如何改变这种困境?我曾在《中国流》一书中对中国制造业困境的成因进行过分析,并尝试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中国曾经得益于全球制造业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甚至成为继美、日、德等国之后新的“世界工厂”。但由于中国企业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缺乏技术、资源、品牌和渠道的支持,使得我们在与欧美企业的全球博弈中始终处于劣势格局地位,中国企业更多只是依靠低劳工成本、高资源投入和高环境代价,占据着产业链底部利润最微薄的加工制造环节;而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技术、品牌、渠道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则都被发达国家牢牢把控着。改变这种格局的一个最直接有效办法,就是海外并购。通过走出去并购,获得制造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品牌和渠道,进而使整个产业获得提升。

  2007年以来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想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创造了一个绝好的并购机会,很多优秀的欧美企业由于资金链的断裂而陷入困境,这为中国企业以较低成本收购海外企业带来可能——由此可以明了篇首提到的中国海外并购连年高速增长的原因所在。

  但近两年中国海外并购的结构却不尽合理。海外并购案中针对能源、资源类的并购一直在强势增长——这当然没什么错,中国的能源需求日益强烈,中国的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加大对海外能源类企业的并购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式并购”的重点;但针对制造业展开的海外并购却进展缓慢,这使得我们希冀通过并购海外技术、品牌、渠道来提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想法难以实现。

  加强对海外能源的并购并没错,但在此基础上中国制造业的海外并购亦需大力加强。相对于资源类企业大踏步海外并购的进度、相对于中国面临的困境与实际现状需求,中国制造业的海外进军步伐还是太慢!

  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已经走入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地步,亟需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针对制造业的海外并购,或是打开困境之门的一把钥匙。而想要获得这把钥匙,从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巩固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基,就应该考虑调整海外并购的结构,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并购在海外并购中的规模比例,这样才有可能带领中国制造业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