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在2010年6月11、12日,北京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报告会演讲整理。
最近,稻盛和夫的一些经营业绩和其著作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活法》讲了一个问题: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果经营者的理念是利他的,就可以取得很大的成就。所谓利他,就是不以私利来经营企业。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涉及到非常深刻的经济学和管理学问题,稻盛和夫认为要想经营好企业,必须以关爱之心、利他之心经营,动机至善、私心了无。这样的观点似乎与经济学原理是相悖的,所有经济学理论的前提是经济人完全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算计,趋利避害。
从竞争力的角度讲,企业如果有竞争力,一定是全身心关注使其利润最大化,所以要把利己的动机达到极致,就能获得成功,就有竞争力。然而这样的理论在逻辑上并不完美。如果把企业的人作为经济人看待,组成企业的员工也该是经济人,假如每个员工都和企业一样认为是主观为自己,那么员工也会以少做工作、多拿工资为目标,这跟经济人理论是一致的,如果将其推到极致,这个企业将不会有竞争力。
稻盛和夫提出经营要利他,在实际经营企业过程中,利己和利他间是什么关系呢?
假设某一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为了利己,它的经营策略则必须是利他的。很多企业都会讲,消费者是上帝,要考虑客户的利益,本质是为了自己的东西能够卖得出去。因此,利己的动机会产生策略性利他行为。而这仅仅是有利他的行为,但没有利他的动机。
进一步而言,每一种职业都有它的道德,即职业道德。每种职业道德实际上在本质上都具有利他性,且并不完全出于利己动机。比如医生看病不能想着怎样挣钱多就怎样看病,警察在追捕犯人时不会想着怎样挣钱多就怎样对待这一案子,公司里的员工也一样,越是重要的岗位,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就越重要,因此企业内拥有职业性利他。
很多企业管理者常跟员工说,你们要把企业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一切都是为了企业,为了我们的团队,这就是集体利他。而利他行为发展到最高阶段就是社会性利他,即你不仅是在行为上是利他的,对你而言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价值。企业经营过程中从工具性利他到价值性利他,企业的竞争力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竞争,以及社会的压力希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善待员工,对社会、对人类做出贡献。而另一方面就是舆论,社会传播越来越多,越来越走向信息化。此时,企业做什么、讲什么,通过媒体在社会上传播就形成强大的力量。大家都希望好的企业能够生存发展、坏的企业被淘汰,这种社会竞争状态的发展和压力也会使企业不断从工具性利他、策略性利他逐渐演变为集体性利他,甚至是社会性利他。
稻盛先生说,利他行为会让我们获得超越自己的伟大力量,然而企业既然是利他的,就要有利他成本,如何能够竞争过完全不需要支付利他行为成本、完全出于利己动机的企业呢?
这样的观点目前在经济学界、管理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尚无定论,而稻盛和夫先生的实践、成功是个很好的例证,证明了一个出于利他动机的企业,能够获得很强的竞争力,也能够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京瓷奉行的是奉献社会、奉献人类,最终成为五百强企业,无论在困难时期还是顺利时期,都能够保持企业强盛的竞争力,这表明利他行为转化成了真实的企业竞争力。
又如稻盛和夫先生在组建日本第二电电公司时,提出的公司目标不是为了挣钱,特别不是为了个人挣钱,根本的目的是要降低国民负担通信费用。这一目标完全是利他的,用这样的利他动机来经营企业,依然成功了。我们看到稻盛和夫先生是用他的实践来证明利他的行为和动机是能够产生竞争力的,是能够把企业做强做大的。
中国的企业经过了20年、30年的发展,市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竞争极其惨烈。竞争过程中,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产生了一些大企业。然而,另一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到了中国企业家面前:那种血拼式的竞争,为获利润不择手段的方式真能够使企业长盛不衰吗?企业经营时可以完全不顾社会利益、不顾环境吗?完全不顾员工利益,只要能够获得出资人的利润最大化,企业就能够经营得很好吗?我们看到这样的逻辑似乎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但实际上这样的经营逻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会显得越来越苍白。
因此,现在中国的企业家们都在探讨,怎样创造一个企业能够出于利他的动机,不仅把利他作为一种工具、策略,而是真心诚意地说经营企业是为了实现某种利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进步,为人类做贡献。这个过程中,我们竞争的机理就像稻盛和夫先生的经营实践一样,会被证明是可以成功的。而这一理念的形成、这种管理逻辑在实践中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企业竞争力进入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商业文明也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梦想成就未来---专业创造价值---微博改变世界 ! 天地之大在哪里安心立命? 参!http://t.sina.com.cn/mxzg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