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买家狂欢后的隐忧


        从来自《英才》对几位金融专家的采访,大意是谈及中国企业并购,并购成败案例和并购的经验教训等等。这个话题显示,在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中,优质企业整合资源的时机到来——海外扩张线路成为市场并购企业和并购资本关注的重点。

        每一轮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都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渠道和规模扩张创造了条件——这是企业优胜劣汰竞争法则下的必然结果。

        但是,在这轮世界金融——经济周期波动中,融入全球化浪潮不久的中国企业是否适合进入海外并购的主流角色中,笔者还有如下一些管见。

        1、企业并购的目的要明确。海外并购,目的显然是为了海外渠道拓展的需要。而渠道拓展的目的是获取规模效应,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市场话语权,利于企业增强外部影响力,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从而获取超额垄断利润。

         但是,中国企业是否具有这样的实力,需要各方认真考量。中国企业喜欢玩蛇吞象的故事,因为中国人的浪漫思维由来以及。从早前的联想到今年的吉利都是鲜明的个案。

       2、企业并购需要金融资本的坚强支撑。企业与金融的互动关系非常重要。具有并购实力的优质企业,并非是企业现金流量充沛就可以大玩并购游戏。并购本身就是一个资本游戏。但资本关心的是并购主角产品和技术的优势。企业拓展渠道,在不具备产品和技术优势的状况下,介入不熟悉的海外市场,可能比创业还艰巨。这种整合,就不是明智之举。还不如效仿海尔,直接海外创业。这样大大缩短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时间成本。从而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并取得渠道拓展的成功。

       3、并购的核心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企业海外并购要畅通,需要的是沟通。并购国的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等等都是需要建立沟通渠道的。中国企业的成功,基础在于中国政府行政垄断制度下的成功,计划与市场化共生,企业的生存土壤有别于海外。海外企业大多采用完全市场化法制规范企业行为。个体文化是其社会主流文化。而中国文化相对宽泛。家庭和集体意识导致“人治”管理流程绵长。这与西方法制管理是有典型区别的。企业海外并购后,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认同的问题。

       4、央企并购要关注资源性企业。但容易受到抵制。私企并购要关注渠道,人才和技术等等。并购容易得到认同。

       5、中国国内优质企业,思考并购的过程中,不要忽略国内产业链的兼并。周期波动,国内因素一样重要。当今中国国内并购的成本可能会比海外并购要低。国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为并购和创业成功奠定基础。由于国内文化基因相同,并购后的管理成本和企业文化认同的时间将大为减少。同时,中国国内市场依然较大,整合后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也有利于海外步伐的加快。所谓“攘外还需安内”。

       总之,海外并购,多放在资源性并购上。企业花钱,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线路清晰的状况下,虽然海外采购成本要低很多,但是其路漫漫兮,还将上下而求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