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贫困学生比奖励状元更有意义


高校资助贫困学生比奖励状元更有意义

刘纯银

吉林省高考分数21日晚才对外公布,一场激烈的高分考生争夺大战却早已经在各知名高校之间展开。(627日《新华每日电讯》)

不仅在吉林省,在其它省市也一样,每到高考成绩公布时,各地高校就纷纷加入到“状元”争夺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最突出的特点是各高校给高分考生,尤其是给高考状元们开出优惠待遇越来越高:除了好专业任选,奖励的数额也水涨船高。就连北大清华这些全国最知名的院校,也有“状元奖学金”。状元报考清华大学奖励4万元,同时,校内的各院系还另提供奖学金,如法学院4万元、人文学院6万元等,加起来奖金也不菲。北京大学全额奖学金则最高5万元,广东省内的一些高校给第一名的最高奖学金甚至达到了12万元。

其实,高分段考生都有成为状元的可能,高考状元有其偶然性。在笔者看来, 如此大张旗鼓地表彰高考状元的做法,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更与我们的现代教育理念相背离,况且状元未必将来成大器。记得有一媒体记者采访诺贝尔奖得主、著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教授,问诺贝尔奖得主中有没有高考状元时,当时杨教授笑着回答说:“按照中国的高考标准,我们都是差生,在中学里,都排在十名以后。”有媒体调查结果也显示:在今后工作中业绩特别突出的并非是那些曾经的高考状元。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高校资助贫困大学生比奖励状元更有意义。正如广东市民牛日成所说,高考只是一次性的书面测试,考生成绩与其综合素质并不能完全画等号,也非优秀学生的唯一标准。高校人才培养的成败,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才的素质。高校与其寄希望于重奖揽得优质生源,不如踏踏实实地在学生成才的实际工作上下工夫,锻造自身的硬实力。与其不吝重奖个别状元和特别高分的考生,不如扩大奖励面,让更多学子不需承受经济负担之重,专心于学,这会更有意义。

当前,素质教育在性质上早已超出了原来的关于教育的概念,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问题。实践也告诉我们,炒作“高考状元”往往使高考幸运儿变得心浮气傲,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正如一位特级教师所总结的: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所以素质教育一直被视作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考定终身、“高分低能”的现象早已为社会所诟病。而热炒状元只能进一步强化应试教育,社会对高考状元的热捧也只能诱导学校和考生一味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同时热炒状元,无疑还将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使本来就处于不均衡状态的教育资源愈加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明显是与国家倡导的推进素质教育政策背道而驰。笔者认为:淡化对作为应试精英象征之高考状元的过度宣传,进而消弭伴随而来的各种不正常炒作,既是对“高考状元”个人的爱护,更是理性社会的必然举动。期待所有高校多给贫困学生一些雪中送炭,少给高考状元一些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