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在教育,教育大计在教师。关于这样的道理我们几乎已经讲了成千上万遍了,但如今却得出了一个“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的悲情结论,由是教育部便坐不住了,认为其“极大地伤害了广大教师的感情,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而予以公开批判,并坚持声称“钟启泉教授近期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的专题采访,也没有发表过类似的言论”。—— “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到底伤害了谁的感情?钟启泉教授果真没有发表过“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的言论吗?教育部为什么出面辟谣?到底想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该不该听取一些逆耳的言论?
“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的说法有还是没有?
对于这则《教师教育标准或出台 专家:现在多数老师不合格》的消息,教育部称该报道严重失实,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钟启泉教授近期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的专题采访”,决不意味着“没有发表过类似的言论”。其实,“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并不是针对近期的“教师教育标准”而说的,而是是早在2005年制定新课程标准时说的。当时,媒体就曾给予了公开报道。其原文如下:
在近日举行的国际教师教育论坛上,有关专家透露了教育部正在制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时间表。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说,按照新标准,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不合格。钟启泉表示,按照他领衔起草的标准,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现在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
教师教育课程滞后 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透露,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初稿已完成,而按照这一标准,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不合格。他尖锐地指出,这主要归结于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至少落后50年,现在使用的仍是建国初期引进的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控制,以及封闭式的教学方式。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的中小学教学,制约着教师教育的质量。
2007年起我国教师专业标准将“变脸”——改革包括颁布《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更新课程结构和内容,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建立教师教育质量评估制度等等。新的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孩子的学习权,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要学会倾听。教师不单单是“教书匠”,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要引导学生学会与家长、与社会、还有与自己对话的能力。新的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何时实施,将由教育部宣布。(人民网2005年12月7日《现在的多数教师都不合格?基层教师喊冤》)
当时,钟启泉教授还说,“我提到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不合格并不是说这些不合格的老师要遭到淘汰,而是说大多数的老师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事实上所有的老师都应该是终身学习者。”——由此可见,教育的辟谣也有一定的不实之处。况且,“即使个别专家发表一些相关的看法,也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教育部意见。”那么,教育有必要这般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来“辟谣”吗?
教师合格不合格,究竟该有谁说了算?
去年,各大网站盛传着一个十分走红的帖子,名曰《国内十大缺德行业排名》。在这个所谓的“十大缺德行业”中,教育不仅被罗列在其中,而且还以显赫的身份被列为了榜首。该文章说,“之所以我把教育行业列在缺德第一位,因为它不仅能毁了青少年这一代人,还毁了中国的前途!”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12575名公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哪些职业失去操守的现象最严重?依次为:医生(74.2%)、公安干警(57.8%)、教师(51.5%)、法律工作者(48.4%)、公务员(47.8%)、新闻工作者(37.6%)、会计师(30.7%)、学者(20.3%)、社会工作者(10.9%)。
从教育被列为“十大缺德行业”之首到“教师”的职业操守“倒数第三”,这说明了什么?当我只看到教师职业的崇高时,我们是否看到了自身尚存的瑕疵与斑驳?当我们一味追求待遇的提高、专业的成长时,我们是否看到身边还有师德已经沦陷的教师存在?当我们冠冕堂皇娓娓说教时,我们可曾注意到我们或许已经埋下了罪恶的种子、留下了诸多的社会隐患?……
究竟是谁摧毁了教师的高大形象,我们似乎很难说得清楚;教师的职业操守究竟是如何丧失的,我们似乎也不知从何说起;公众因何屡屡对教师进行非议、指责,我们更是一头雾水、茫然而混沌。从频频见诸报端的教师猥亵女学生案到贵阳六中禽兽女教师与本班两男生的三角恋爱导致孟超故意杀人案,从贵州习水教师参与“嫖宿幼女案” 到贵阳市第十六中学的刘姓老师在电子大屏幕播放淫秽黄色录象;从大学男教师晒裸、女教师裸体做心理测试到教授之间的互相攻击与漫骂;从小学教师撕破学生的脸皮到为了敛财而采取种种手段向学生推销图书资料、强迫学生参加补习班……这林林种种的龌龊与亵渎,岂能不是挥刀自宫、令人骂而唾之的自我毁灭之举?又岂能令公众心服口服?
某某老师要上公开课了,提前几天就三番五次地组织学生演习多边,而到了其他老师或者专家、领导来听课的时候,学生必须要装出一幅虔诚、无知的样子来,把本来咀嚼了多次的知识和流程“真实”地过滤一番;国家明令禁止不得乱收费、不得占用节假日为学生补课,可大多的学校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让学生、家长签字证明自己是自愿的,学校是被逼迫的;明明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预订的教辅资料,到头来学生不得不说是自己在大街或书店里买的;学校评价教师时,学生又被打了招呼:“测评的时候给老师打分高点啊!”为了评个班长,家长有时候时要破点血本的,“礼”多人不怪的游戏规则在学校也不例外;中考或高考时,老师更是“关爱”有佳,不是积极传授作弊的诀窍,就是动用所有关系争取指标;学生好歹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捞得了一个大学生的名分,最终希望却成为了泡沫,苦于工作无着落而不得不浪荡街头......原本纯洁无暇、性善至甚的学子们饱受人间涩楚,懂得了社会原本,养成了欺诈与虚伪的恶习。这样的教师合格吗?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口号喊得是震天动地的时代里,有几个校长是具有学者风度、专家水准、大家风范的?那么多校长、教育主管,有几个是真正有品行有学识且一意想把教育办好的人?每每校长的任命,有几个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通过请客送礼、现金交易获得校长的宝座的呢?他们除了会场、酒场、关系场,他们都忙些什么?他们除了追求个人权力和利益,他们还有更高远的追求吗?无怪乎学校教育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丢失了自主与特色;无怪乎不少的教师已经沦陷了师德,甚至出现了拉关系、搞斗争的龌龊。——教育事业由这些人等“统领”,教师如何能够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教育怎么能好得起来?
“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到底伤害了谁的感情?
“严格控制学生每天作业量……精选作业内容,禁止搞题海战术……”这是开学前一天,教育部重申的“减负令”内容。该通知还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家庭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每天家庭作业量控制在1.5小时以内;并提倡和鼓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周安排1天“无家庭作业日”,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成为可能,严禁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但令人颇感可笑的是,从原国家教委到现在的教育部,20多年间一共出台了30多个涉及减负的文件,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却依然是当今社会的一大诟病,根由在哪?谁又是罪魁祸首呢?
近些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让中国富起来,但国民素质却下降了,社会文明丢失了,再加之因为中国没有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于是诸多学者与专家就开始恐慌了。于是,原本平安无事的中国基础教育在雨雪加霜的尴尬中,走上了一条沧桑之路:发现孩子脆弱,就提倡挫折教育;发现孩子厌学,又提倡快乐教育;师生不和谐,再主张和谐教育;感觉孩子创造性不够,又大声呼唤创造教育。这种发生在校园内的虚浮现象,不仅为中国教育的折腾作了新的注脚,而且还拉开了中国教育折腾新的序幕。
既然“应试教育”是中国文明丧失的罪魁祸首,既然“应试教育”是祸国殃民的万恶之源,何必不千刀万剐、杀而诛之。于是,素质教育的猎猎大旗便迎风而立,新的课程改革八面开花、轰然雷动。通过一系列的排兵布阵、层层推进以后,教育部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观念的变化,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中考改革在1752个县(区)大面积推进,并取得突破。各地探索和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创造了不少成功而富有特色的经验。”并由此拉开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新序幕。真可谓震天动地、欢欣鼓舞……然而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不管教育部讲得多么的冠冕堂皇,多么的欢欣鼓舞,中国的教育依然没有能够培养出诺贝尔奖,依然没有改变国民素质的落后现状,依然没有让中国的文明万世流芳。相反的是,教育者的“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频频,教师们题海法宝依然存在,学生们“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机制仍然没有取消,甚至于走进了意淫与迷失的旋涡,走进了混乱与没落的泥潭。这就是课程改革的真实效果,这就是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
按照教育部的诸多规定,设若我们把各个学校的校纪校规搬出来看看,哪一本没有严重的错误?哪一个不是晚上九点半下自习,十点熄灯,不准讲小话等等?还有的学校写上,学生迟到一次罚款1元,老师迟到1次罚款10元。教育部主要领导说,没有经过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统统是乱罚款,校长没有罚款的权利,可是谁把它当真去看待了?教材每个学期都在变,变得我们几乎都不晓得是什么版本了,最终的结果呢,不还是一张试卷定天下吗?这样的教育怎么能培养出诺贝尔奖的得主,再过20年也培养不出来。
就拿“全国一盘棋”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来说罢。2007年,教育部要求各中小学,组织学生跳集体舞,通知一出,争议四起,有人担心高中生手拉手跳舞跳出早恋来,有人质疑为何规定学生一定要跳集体舞,而不是让各校自己决定娱乐项目?总之,在争议声中,一年不到,2008年的中小学校园中,还热热闹闹跳着集体舞的,只有个别。此番折腾尚未结束,2008年初,京剧走进中小学校园,教育部要求从小学到高中,音乐课堂上要学京剧唱京剧,一时之间,反对声如潮,中小学缺乏师资不说,要每个学生学唱京剧,也与艺术的多样性与个体选择的多样性相违,就连京剧专业演员,也对教育部门选择的样板戏以及推进京剧进校园的形式,大为不满,以至在两会之上直接质问教育部门;紧接着,教育部门还觉得折腾不够,又在2008年冬季到来之际,会同其他部门,开展“阳光长跑”活动,并极具创意的以建国60周年为基数,提出长跑距离要求,有好事者去调查效果,结果发现,大部分中小学根本就没有落实什么“阳光长跑”通知,最基本的原因是,学校里根本就没有场地……
有关专家呼吁说,教育必须遵循其固有的规律,力戒煞有介事的赶时髦、做表面文章。这样做,即使再热闹,再煞有介事,对提高教育质量也是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的。但教育部连“我国教师教育落后50年”的肺腑之言都听不进去,做到让“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尚且艰难,又岂能摆脱“越改革负担越重” 和“中国没无缘诺贝尔奖”的尴尬?
“我国教师教育落后50年”、“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的消息有点失真,这个笔者基本认同。但说它伤害的是“广大教师的感情”,并“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笔者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苟同的。——试问,设若我们连诚恳善待各种批评都做不到,而只是一味地歌功颂德却不能及时做出有益的反思,又怎么能够办出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具有一定信服力的教育来?!
(李吉明2010年6月28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