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价成本公开还得越过政府自利这道坎


    近日,国家发改委举办了水价成本公开座谈会,意在推进水价成本公开化改革。据悉,会上所有发言的自来水公司都表示赞成,认为水价成本公开能够尽快理顺价格机制,解决自来水公司长期亏损的问题,而地方物价部门代表则多数唱反调,表示公开条件不成熟。(6月2日《21世纪经济报道》)
    水价不断攀升,老百姓历来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至于水价的成本究竟包含哪些内容,更是如同政府预算中的“其他”一项,无人能知无人能晓。因此,每一次的水价上涨都会伴随着强烈的质疑和抵触,而这样的民怨又不可避免地指向了自来水公司。
    在这种背景下,发改委推进水价成本公开化,笔者举双手赞成,即便成本公开后很有可能会继之以水价上涨,也可让百姓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减少抵触情绪。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满足百姓知情权的举措,却被地方物价部门以“公开条件不成熟”为由加以反对。其实这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真正原因在于“水价中有很大比例成本为不宜公开的成本”。
    所谓“不宜公开”的部分指的又是哪些呢?比如本该政府承担的管网投资被转嫁到了水价中,政府的一些不合理的行政性收费被附加在水价中,水务企业承担的社会人员就业安置所需的额外开支被分摊到水价中,政府为鼓励招商引资而按居民用水价格征收企业水费导致水价成本被拉高……有自来水公司代表粗略地盘算一下,便列举出15项不应该附加在水价的成本项目。
    由此可见,水价的不断攀升,其实并非完全由于水务企业的经营困境,也非完全出于培养公民保护水资源的目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被政府部门的不合理收费以及政策性“消费”拉高的,政府部门悄无声息地成为水价攀升的获益者,老百姓则在稀里糊涂中被水价上涨抬高了生活成本。这与政府从卖地中获取巨额收益从而推动房价居高不下,有着完全相同的性质。
    水价成本公开无疑会促使政府的“暗箱操作”大白于天下,从而无法继续轻松地从水价中获利。因此,水价成本要想真正公开,还必须跨过政府部门这道关隘,只有这样才能挤干水价中的“水份”,让水价变得稍微靠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