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钱就不是《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全面整顿后,我一集也没看。看过的朋友说:不好看了,男嘉宾一概不能提月薪,情节很平淡。这完全在人意料之中,改革之所以是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嫌弃啥,就拿掉啥,号召啥,就加上啥。不过,这次《非诚勿扰》,是把择偶的关键给拿掉了。

   〈婚恋要读心理学〉这本书里说: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女人思考的却是下半辈子。所以,男人的择偶心理排在第一位的是外在形象,女人择偶心理排在第一位的是现实条件。结婚后,男人希望被窝里搂着的是公主,女人希望过上较好的物质生活。

    问题的关键是,光有钱也不算好日子。所以,这只是择偶心理之一。

    现在,在正确导向下,人的心理被抹杀了,〈非诚勿扰〉不提钱,女人择偶的现实心理,给“导向”没了。

    既然这样,女人是否也可要求在节目里带个面具,让男人用声音来判断喜欢不喜欢,牵手不牵手,只要能征服他们,无论多丑都得认?

    男人不挑长相,女人不看钱,社会就和谐了。我还真希望变成这个样子。可惜,我们生成了人,没有生成更加道德的物种,人性就离不开私和欲。

    胡紫薇曾说,社会风气是让一个说了“宁在宝马哭”的女孩给说坏的吗?

    在没有〈非诚勿扰〉时,导向一片正确,可拜金女、虚荣女就少吗?

    一个也不少。

    换言之,社会本来就应该是多元的,所有的价值观都应受到尊重。

    如果害怕电视效应带坏一竿子人,不如就让坏女孩成群结队的坏起来,也好给好女孩和坏女孩之间划上个界限。如果男人都不娶坏女孩,还给好女孩们腾出了地方。

    男人不用假惺惺的对所有女孩都说,其实你很善良,但脑子猜测的是女人内裤的颜色。

    能爱上一个不善良的女人,才是社会的进步。

    可现在,一切都倒退到最初。不让说,不让演,虚荣拜金女也不减少,“假好人儿”却在增加。女人都不说“宁在宝马哭”,但就是在情人节收不到三千块的礼物就分手。

    “非诚勿扰”即变成:我非诚,你勿扰。

    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最推崇的就是这种“心里较劲”的模式,如果说出来就是千夫所指,至少受到“没有教养”之类的谴责。不如就不提了,像张爱玲的白流苏,碰到精神恋爱的男人,想,精神恋爱就精神恋爱,今后家里的保姆,是由我来选的。看看,多么有美感的“算计”。你能说她没想钱,她思考的不是下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