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网讯 (记者 王鹏) 5日下午2:00,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教师纪连海将作客“扬州讲坛”,主讲《通鉴与历代王朝兴衰启示录》。从2008年12月20日首次来扬演讲,1年半内纪连海三下扬州,特别是明天下午的讲座,与他4月25日作客“扬图讲堂”仅隔40天。
是什么原因让纪连海对扬州情有独钟?他对来扬讲座又是持怎样的态度?昨天,身在北京的纪连海在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敬佩 扬州崇文尚德
“在同一个城市演讲三次,这是头一遭”
“算上这次,我是第三次到扬州演讲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同一个城市进行讲座。”纪连海说。
在纪连海的演讲经历中,广东江门曾去过两次,之所以去过两次是因为太太。“江门有一处小鸟天堂景观,我爱人教的语文课中有这篇课文,接受江门第二次讲座邀请,可以说是圆爱人的一个梦。”
“我为什么乐于来扬州?原因很简单,这座城市崇文尚德,在2500年未曾中断的文脉影响下,市民倍受文化熏陶,别具文化品位。”
纪连海对扬州讲座文化的盛行由衷敬佩:扬州的主政者对文化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发展不仅有想法,而且有行动。
自谦 挑刺利己成长
“在扬州演讲,我是班门弄斧、倍感压力”
三次来扬演讲,主题各有不同。纪连海表示,每次来扬州演讲,准备的时间要比别的城市多得多,感觉就是四个字——班门弄斧。
“弄斧必须班门,就好比大刀只能在关公面前耍,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不能前进。”纪连海说,扬州市民的文化素养,他在与之互动中已经领略,这是他在别的城市演讲未曾遭遇的。“来扬州演讲,好比接受一次挑战,我乐于接受这个挑战,如果有市民挑刺,这对我的成长非常有价值。”
2008年12月20日,首次来扬的纪连海作为当年扬州讲坛的收官人,主讲《长江三角洲:1645》,以扬州、嘉定、江阴三市军民抵抗清兵为例,比较不同策略带来的不同经历,从真实的历史事件回顾中提炼出问题与反思。
“这个题目是专门为扬州准备的,在别的地方我从未讲过,准备得很辛苦,来扬后发现付出非常值得,因为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让自己深受熏陶。”
建议 讲坛要有特色
“讲座要有计划成系列,形散而神不散”
《百家讲坛》的走红,带来全国“讲坛”热潮。目前,国内各地的讲坛形形色色,不计其数,对此,纪连海“有话要说”。
“文化讲座如何既独树一帜,又真正成为听众汲取养分的平台,离不开两个字——特色。”
纪连海说,“特色”是讲坛的灵魂,现在各地的讲坛五花八门,许多奉行“流行什么就讲什么”,这类讲坛注定没有生命力。
“讲座主题可以杂一些,但更要结合当下,请什么人、讲什么内容,要有计划,形成一个系列。”对“扬州讲坛”与“扬图讲堂”,纪连海倍加赞赏,誉其为“形散而神不散”。
纪连海说,纵观扬州已经举行的数十场讲座,嘉宾虽是来自各个领域,但演讲主题或多或少都与扬州有关联,特别是主讲人都能应主办方的希望,结合扬州的发展,凝练出值得借鉴的经验或建议。
普及文化、深挖内涵,以和谐为主旨,策应城市发展目标——这是纪连海眼里扬州的讲坛特点,堪称国内讲坛的“楷模”。
责任 牢记以史为鉴
“以史为镜传道授业,‘师’者的责任”
纪连海透露,在明天的演讲中,他将从历代王朝的兴衰着手,以平常的小故事,引出新的结论,那就是如何以史为鉴,让城市、家庭、个人趋利避害,顺利发展。
历史对人和国家的发展所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位历史老师,纪连海身上有一个重要责职——让学生从小就能以史为鉴。
就在采访前几小时,纪连海刚向北京市有关教育部门提交了“命题作文”——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
“以史为镜知兴替。历史老师要学会用各种办法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狠下功夫背课,授予能够触动学生内心的知识要点,如此传道授业,我们才算是达到了‘师’者的要求、尽到了‘师’者的责任。”
http://www.yznews.com.cn/news/2010-06/04/content_3243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