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创作


     

    读书与创作是两回事,有人尽管书读得多,而创作未必好。而且古时书很少,屈原读过几本书?他所用的典故,并非得之于书,而是民间传说。

    解评:在读书与创作这两事间,大约有三种人:一种书读得多,而创作不佳,如注《文选》的李善,淹贯古今而不能属辞,人称“书簏”;一种读书不多而创作好,如屈原、李白;还有一种是读书多而又创作好,如司马迁、王安石、苏轼、曹雪芹、鲁迅。不过,屈原、李白读书也绝不少,只是相对学者式作家,读书不算多。所谓“读书多”和“创作好”是以高水平者为标准的(顾先生这里所说“创作”指文学创作)。要之,读书与创作兼善者少。其原因,在于“读书与创作是两回事。”

    读书能力在于记忆与理解,而创作能力最关键者为想象力。记忆力强、理解力好的人未必富于想象。理解更依赖于理性,以及普泛化的经验,而想象、幻想,则与非理性、情感,以及个人化的体验有更大的关联。读书与创作是两回事,但亦不可分,二者之间的主要关联是体验能力。创作断不可能脱离读书之功。顾先生说:“一个天才或可不必读许多书,而吾人则不可。”(《<文赋>十一讲》,讲录卷,259页)杜子美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对创作的助益乃无疑之事。但问题是:“读书万卷”和“下笔如神”之间绝非水到渠成的必然关系,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有一个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是或然的。最紧要的是化书本知识为创作灵感的能力。很多人因书本知识而滞涩了创作的灵明,其实书本知识本身并不构成创作的障碍,之所以不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原因还是在于创作者才力的不济。故学问对于作家创作,并无多少之必需,端看你化了多少学问,能化多少学问。 

   

 选自《<驼庵诗话>解评》,顾随著,赵鲲解评,197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