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前后的青春回忆及感伤


                              

《毕业前后》,朱家雄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青春的回忆及感伤

 

                                 赵牧/文

 

    青年作家朱家雄一向对校园题材情有独钟。他不但主编出版过若干本校园题材的书,如“北大情爱三部曲”、《北大日记》等,而且出版过一部长篇校园小说《校花们》,以卓绝的才情谱写了一曲“70年代人的浪漫史”。《毕业前后》这部新出的中短篇小说集,虽然主体上依旧是在续写校园里的青春与情感,但或许是因为作者有多年的职场菜鸟和蜗居经历,就不可避免地在当中添加了大学毕业后的都市白领庸常生活的新题材。或许因为70年代人的校园生活早已是过去时的,所以小说提供给读者的也是一个不断勾起我们回忆青春年少与美好爱情的视角,如多篇小说中男主人公与校花们联系所用的工具如BP机等,就给我们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总之,不论是青春校园,还是白领生活,追忆及感伤的情绪都在不觉间弥漫与弥满其间,于是,对曾经青涩青春的眷念与祭奠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如书的封底上马相武的推介语所言,这本小说集中关于校园生活的篇章,“结局除了个别例外,几乎都是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男一号铩羽而归”,因此,一种情感的缱绻和微妙缭绕其间,但他“依然在大量细节、似乎平稳进展的情节和实际上难以摆脱外力角逐的人物关系中,回味和爱相关的一切”。比如《不能没有你》中的马驰,大学毕业后去了西安,这让他不甘,“为了最终能和女朋友走到一起”,他考取了汉唐大学的双学位而“重返北京”,但没有多久,女朋友白芒却要出国了。分手已成必然,“白芒”似乎就是“白忙”的谐音。但却看不出他有多么伤心,酩酊大醉一番之后,便悟到“一切都还可以重来”,结果,就在学校的操场上瞄准了正参加国庆大型广场联欢彩排的于晓青,可惜人家已经名花有主了,便找了新的女朋友小月,花前月下,也颇为缠绵,但与此同时,还是借组织校园社团的机会而认识了校园歌手赵萱。

  赵萱因一首《不能没有你》而获得校园歌手赛首奖,有那么一次,马驰从她身边经过,被男女同学簇拥的她有意无意唱起了这首歌,这似乎不仅暗示她与他的暗通款曲,而且歌名也想告诉我们,有了这个“身材高挑,长发飘飘,杏眼带电,貌若香兰”的女一号,他应该心无旁骛了吧。然而并不,他因为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的缘故而看上了美艳的同事姜靓娇,为此他还推掉了一家报社的工作,结果却鸡飞蛋打一场空:这家律师事务所因种种原因辞退了他,对同事姜靓娇的爱也就没了附丽,再打电话给赵萱,人家却已经有男朋友了,而时间就在他和小月分手并移情姜靓娇前后。面对如此这般的挫折,他的“心态和语调依然故我”,说了一声“我真后悔呀”,便决计“重新去寻找自己的未来,重新去寻找自己的前途和幸福”了。

  这不竭的寻找的冲动,或者正是青春的特质,接二连三的失败,可能暗含着对三心二意的批判,而其间对种种偶然性的强调,则似乎是力比多欲望得以维系的前提。这就如同《花开的时候》所表现的那样,马驰和席春蓓最有可能成为亲密的恋人,但因为一系列意外,两人都没能将感觉表达出来,而只能“保持着一种充满了温情的校友关系”。比如在马驰将要毕业离校的当口,他实在沉不住气了,约了席春蓓在校园里散步,气氛与环境都适合相互的倾述,但就在“我即将说出口的一刹那”,却不幸遇到“以男观音兼大老粗著称的”老张,死磨硬缠地非要拉他去看自己的“新居”。最后一次,是在毕业数年后的一次单位新闻发布会上,马驰作为会务人员巧遇作为媒体代表的席春蓓,本想会议期间跟她叙叙旧情的,不料被半路杀出的小芳拦住了,不咸不淡给扯了半天,“就在我想站起身来的这个关键时刻”,“席春蓓及其同事”却急匆匆地提前退场了。紧接着又是一系列的阴差阳错,等他将电话打到她的单位时,她已经辞职了,而他也很快被炒了鱿鱼,不但如此,还在失魂落魄的回家的路上被偷了手机,似乎她想找他也不能找到了。

  这在某种程度上与齐泽克曾经分析过的电影《中产阶级拘谨的魅力》有着同构关系。在电影中,三对上层资产阶级夫妇计划一起吃饭,可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记错了日子、警察突入家中搜查毒品,等等)。对此,齐泽克说:“幻想的作用正是维持错觉,让他们以为可以坐到一起吃饭,阻止他们的仅仅是一系列意外,这就模糊了一个事实: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临时情况干扰他们的计划,阻止他们一起吃饭的正是世界的基础结构”。在这里,马驰似乎也认为阻止他和席春蓓们进一步亲密接触的是一系列意外,然而,这一系列意外的必然发生,则是校园青春情爱故事的“基础性结构”决定的,因为正是而且唯有这些意外,才有可能一方面封闭了爱的追逐的可能,一方面又刺激了青春激情,不断幻想可爱之人就在前方。

  可以作为反证的是《房客纪事》,这篇小说虽然仍旧穿插了情爱的故事,但蜗居在京城的张文东却比出入大学校园的马驰少了几多心猿意马,这其中,他和潘晔的爱情,也省去了诸多繁文缛节。潘晔最初的不为爱情冲昏头脑,几次三番说到省城乃至家乡的小县城谋事,却最终不得不成了张文东注册的小公司的员工,似乎为“大都会的竞争无疑是残酷的,但小地方一样地不给年轻人更好的出路”这样的主题提供了契机,但惜乎张文东感觉过于良好,他只不过是将她的回归视作爱情的胜利,或者在他的私心里,她不过是一个小宠物,用以证明自己挑战现实的能力罢了。

  这看起来比马驰踌躇满志多了,但也正是这一点,暴露了张文东不自知的中年心态。要知道,青春其实是由失败的情爱故事证明的,马驰在忙于校园情爱的追逐时,实际并不缺潘晔这类小女生的爱情,但他不以得到为满足,所以,到手的女朋友小月或夏苹总给人一种面目模糊的感觉,而一切的凄惶与尴尬,皆因为他不断地在“新的诱惑面前迷失了自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得不服膺张颐武在序言中有关70后的“夹缝”状态的论述,并为自己的青春成为朱家雄笔下的怀旧对象而怅然若失起来。

(近日刊于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