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是指自己管理好自己,用自己的一念之诚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就像“执柯伐柯”一样,管理和修正的原则和方法很近,就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就在自己的精神当中。我们以前也说过,每一个人内心都有一念良知,只要我们重视自己内心的良知,它就是我们在德业修养上的基本原则。不管是什么人,他内心那一念良知,一定是知善知恶、知好知坏、知香知臭的。关键是什么?是知行合一,要以自己的良知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有人说,我这个人其它的都不错,就是有点贪财好色。注意!知道自己有点贪财好色,那就说明你内心的良知已经起作用了,你的良知已经判断出自身哪些好,哪些不好。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有决断、有决心的人,自己的良知一现,马上提起便行,就能把自己贪财好色的毛病克服掉。这就是“改而止”,改掉毛病就完事儿了。但是,大多数情况是怎样的呢?虽然最初的一念良知发动,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的毛病,但是,第二念的执著习气马上又出来了。嗯,虽然我有点贪财,但是比起黄光裕、赖昌星这些人来,我还是差远了!我才贪了几十万,人家贪了几个亿。至于好色,哪个人不好色,我不好色就成圣人了,圣人高不可攀,我只是个普通人嘛,贪点财好点色有什么了不起。大家有没有类似的想法?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如此啊!如果处处给自己打圆场,处处给自己的不良习气找借口,你内心的一念良知虽在,但是,很快就会被埋没在贪嗔痴慢疑这些五毒之海里了。良知的光芒不能显发,做一个普通人都成问题,更何况成贤成圣了。
这是从自我管理、自我修正的角度讲“以人治人,改而止”。从另一个角度,这一句可以理解为怎样做一个管理者。一个管理者在教育别人、管理别人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激发人们内心的良知,而不仅仅是制定出一套严格的条条框框,制定出一套滴水不漏的严厉制度。做管理,制度当然要有,但是这个制度必须符合人性,符合人的良知,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行得通。如果管理者制定了制度,大家也认可它是符合良知的,那么,大家就要去执行,因为这不是制度对你的要求,而是你自己良知的要求。这就是君子治人的原则。
我们看下面一段。“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上面我们说修学不离我心,以心行道,对于儒家来说,具体的下手处就是“忠恕”二字。忠恕之道,直接来源于孔子的言行,《论语》里面有所记载。
有一次,曾参遇到了孔子,孔子对他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小曾啊,我的思想和行为从头至尾都是一贯的、没有偏差的,都是同一个东西。曾参听了,连忙点头称是。孔子走开以后,其他的弟子就问曾参:“师父说的一贯之道,到底是什么啊?”曾参说:“忠恕而已”,忠恕这两个字,就是孔夫子他老人家一生贯彻,从未改变过的思想和行为。《论语》里面还有一个记载,有一次子贡去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老人家能不能给我说一个诀窍、传一个无上大法,我一辈子只按照这句话去做,就能够成圣成贤、成佛做祖?有没有这种一句话的无上大法啊?孔夫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有一个无上大法啊!就是恕道啊!恕道是什么?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忠恕二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对儒家来说,是非常具体并行之有效的,也是一直贯穿于儒家行人学修始终的根本方法。什么是忠?尽己之心曰忠。我们对人对事,都要尽心尽力,不可敷衍了事。“忠”字是一个“中”加上一个“心”,就是要在我们的心中立一个主心骨来。忠,并不是要我们做奴才、对上级摇头摆尾,而是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诚心诚意,竭尽所能。这是我们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主心骨。什么是恕?推己及人曰恕。我们把内心的忠诚,从内到外焕发出来,按现代人的说法就是换位思考,这就是恕。自己喜欢的东西要想到别人也喜欢,不要因为自己喜欢,好东西就一个人占尽;自己不喜欢的、讨厌的,也要想到别人也可能不喜欢,所以不好的事情也不要全往别人那里推,自己也要尽心尽力去承担,要尽力而为。所以,忠恕之道,就是内忠实于良知,外有益于他人。
有人说,我这个人其它的都不错,就是有点贪财好色。注意!知道自己有点贪财好色,那就说明你内心的良知已经起作用了,你的良知已经判断出自身哪些好,哪些不好。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有决断、有决心的人,自己的良知一现,马上提起便行,就能把自己贪财好色的毛病克服掉。这就是“改而止”,改掉毛病就完事儿了。但是,大多数情况是怎样的呢?虽然最初的一念良知发动,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的毛病,但是,第二念的执著习气马上又出来了。嗯,虽然我有点贪财,但是比起黄光裕、赖昌星这些人来,我还是差远了!我才贪了几十万,人家贪了几个亿。至于好色,哪个人不好色,我不好色就成圣人了,圣人高不可攀,我只是个普通人嘛,贪点财好点色有什么了不起。大家有没有类似的想法?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如此啊!如果处处给自己打圆场,处处给自己的不良习气找借口,你内心的一念良知虽在,但是,很快就会被埋没在贪嗔痴慢疑这些五毒之海里了。良知的光芒不能显发,做一个普通人都成问题,更何况成贤成圣了。
这是从自我管理、自我修正的角度讲“以人治人,改而止”。从另一个角度,这一句可以理解为怎样做一个管理者。一个管理者在教育别人、管理别人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激发人们内心的良知,而不仅仅是制定出一套严格的条条框框,制定出一套滴水不漏的严厉制度。做管理,制度当然要有,但是这个制度必须符合人性,符合人的良知,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行得通。如果管理者制定了制度,大家也认可它是符合良知的,那么,大家就要去执行,因为这不是制度对你的要求,而是你自己良知的要求。这就是君子治人的原则。
我们看下面一段。“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上面我们说修学不离我心,以心行道,对于儒家来说,具体的下手处就是“忠恕”二字。忠恕之道,直接来源于孔子的言行,《论语》里面有所记载。
有一次,曾参遇到了孔子,孔子对他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小曾啊,我的思想和行为从头至尾都是一贯的、没有偏差的,都是同一个东西。曾参听了,连忙点头称是。孔子走开以后,其他的弟子就问曾参:“师父说的一贯之道,到底是什么啊?”曾参说:“忠恕而已”,忠恕这两个字,就是孔夫子他老人家一生贯彻,从未改变过的思想和行为。《论语》里面还有一个记载,有一次子贡去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老人家能不能给我说一个诀窍、传一个无上大法,我一辈子只按照这句话去做,就能够成圣成贤、成佛做祖?有没有这种一句话的无上大法啊?孔夫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有一个无上大法啊!就是恕道啊!恕道是什么?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忠恕二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对儒家来说,是非常具体并行之有效的,也是一直贯穿于儒家行人学修始终的根本方法。什么是忠?尽己之心曰忠。我们对人对事,都要尽心尽力,不可敷衍了事。“忠”字是一个“中”加上一个“心”,就是要在我们的心中立一个主心骨来。忠,并不是要我们做奴才、对上级摇头摆尾,而是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诚心诚意,竭尽所能。这是我们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主心骨。什么是恕?推己及人曰恕。我们把内心的忠诚,从内到外焕发出来,按现代人的说法就是换位思考,这就是恕。自己喜欢的东西要想到别人也喜欢,不要因为自己喜欢,好东西就一个人占尽;自己不喜欢的、讨厌的,也要想到别人也可能不喜欢,所以不好的事情也不要全往别人那里推,自己也要尽心尽力去承担,要尽力而为。所以,忠恕之道,就是内忠实于良知,外有益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