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恋




  一部美丽电影的名字。

  布拉格之恋。不仅是某一部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她还是一种氛围,是一个社会主义小国里,由一个著名作家所创作的爱情系列故事。比如这个短篇--搭车游戏。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文艺圈集体阅读米兰·昆德拉,像是恶补爱情,也像是对社会主义兄弟文学,由于被苏联老大哥过度的影响,造成了某种遮蔽,某种被忽略的一次纠偏和善后。后来,此风迅速向全国扩散。

  脑子一步步向后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的文学还在讨论社会主义,究竟还需不需要爱情,或者说爱情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才不过几年时间,我们就在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官方警示下,集体迷恋上了捷克作家的性文学,跨度实在很大。

  再退一步回忆,1968年我们在干什么,我们正忙着砸烂和文化革命呢,人家米兰·昆德拉就写出了布拉格之恋的系列爱情故事。看来,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其精神向度和意识形态,还是区别很大。

  米兰·昆德拉的故事,给人最强烈的感受,还是来自电影。那个戴大墨镜的家伙,有技术特长的人,有一些玩世不恭,但是形象还是有一点点帅。他的蓝眼睛深陷进去,很是深沉,这正是我们国家的导演,在改革开放有些发达之后,急着去乌克兰重拍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阵,到处要寻找的扮演保尔的理想角色。这个外科权威,经常做一些高难手术,一定挽救过不少人的性命。让这样的家伙来消受少女和少妇们的爱情,显然是有足够资格的,至少比腐败分子滥用职权进行利胁迫,搞性骚扰要正大光明很多。于是就回忆起某年某月,一位组织部长接待我的趣话来。他把我引进一个夜总会,叫上美丽的小姐陪我唱歌,估计是考虑到自己的身份不适合那场合,就对我说,他回家还有事要处理。我立即纠正他说,这社会主义的小姐,我们某党不玩,难道让资本主义去糟蹋吗。。。后来当成一个笑话传了出去。

  搭车游戏写一对恋人开跑车兜风的故事,很有生气。小伙子性格外向,做事不那么稳重,经常把汽油烧完了,就停靠路边,打发女朋友带一个油桶去前方加油站加油。女朋友多次这样做了,通常情况是伸出一个大拇指,让陌生人的车停下来,搭车去加油,再伸出大拇指,搭车返回。她那伸出的大拇指,实际上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美女,向世界给出了一个资本主义的手势。

  故事最有趣的部分,是两人扮演了一个陌生美女,如何让司机停车,搭上这辆便车被司机勾引的一些细节。反过来说也可以,那就是一个司机,如何被一个陌生美女诱惑的故事。两人的扮演都很投入,可悲的是,女朋友最后多次请求要回到现实,但男朋友则一直生活在自己所扮演的故事里,已经出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