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进入一个复杂的转型期,如果能成功,将为未来25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经过30年的持续稳定增长之后,近期又成功地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自信心开始膨胀起来。
目前,中国面临着几次相互平行,又有一定交互关系的挑战,它们对中国国内发展和全球经济都至关重要。其中包括:
宏观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使其迈入中等收入的新兴国家行列;宏观经济转变,提高家庭收入和消费,不断壮大中产阶级队伍;改变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现象;降低过高的储蓄率,减少国际经常性项目顺差;发展以节能和低碳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已经相当大,但和以往的重量级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收入却远远落后。原因当然是中国至今仍然是人口最多的国家。
这就不得不考虑复杂的政策走向。
现在,中国人均收入约为4000美元(将购买力的调整计算在内)。中国的经济日趋重要,逐渐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种转型会很艰难,许多国家都经历过类似的痛苦,一些国家在这种结构性的调整中丧失了竞争力。
例如,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将失去竞争优势,它们将日益萎缩或转移到内陆城市,高技术和人力资本型企业将取而代之。在这样的转型中,服务业无疑会增长。工业生产中的上下游高附加值行业也需繁荣起来。全球性的品牌开始出现,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将逐步下降。公共产品的投资将转到教育和研发上面。
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而不是中国政府促成了这种转变。过去的龙头性行业将开始下滑;国内市场和日益增长的中产阶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加大公共设施的投资,城市化的进程也将加快。
目前,中国家庭可支配性收入约占国民收入的60%,而储蓄占了可支配性收入的30%。中国的消费大约占到GDP的40%-45%。为了拉动内需,就需要加速中产阶级的发展,以上这些数据都需要改变。
政府必须提高家庭收入水平,加大对社保、保险和服务业的投资,高储蓄率应该降下来。通过拉动内需来促进中产阶级队伍壮大,这样才能在日益低迷的国际市场中继续保持增长。
最重要的是,国内市场的迅速增长,特别是服务性行业的增长,可以替代出口行业,这样就可以带动就业,从而将农村人口领入现代经济。
目前,中国公司的融资主要通过自身的积累,没有从居民中吸收资金。政府依然拥有超过50%的企业,但并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这两股收入(公司和政府)的很大一部分需要转移到居民收入中。
高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收入大幅增加,而农村则受益颇少。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家庭(约有1.5亿到2亿人口)虽然根在农村,但事实上开始拥有城市部分权利和有限的服务,成为所谓的半城市人口。社会紧张局势也随着农业服务的扩展、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投资,以及外来移民的管理等问题而严重起来。
中国在过去也曾经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但一般都能化险为夷。不过,如今的中国必须面对全球的压力和责任,这部分是因为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
为了保持持续增长,中国应调整国内经济结构,不要因为自身的崛起而受困于其他国家的争议。
不过,中国也应当为全球的不平衡、经济金融的稳定和治理,及代表全球弱势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做出更大的贡献。复杂的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将对世界经济的稳定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