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域名:从“文化认同”到“民众渗透”


     近日,“.中国”域名入根国际申请获批,正式纳入全球互联网根域名体系。今年8月全球华人在世界任何地区都可以在网络地址栏中输入中文域名并轻松访问网站。

    “.中国”域名入根成功一事给笔者提了个醒:互联网的历史虽已有些年头,而现今的中国网民却从未意识到语言文化的“被引导”,因为没有任何选择,因此只能在英文域名上趋从。趋从心理带来的结果有两点,一是普通网民将不断辗转于拉丁字符在地址栏上的较对,或者对网页搜索结果的无奈判断中;二是中国网民数量仅仅局限在了中青年等对事情接受能力较快、信息资源较丰富的人群里。

    而今域名规则被打破,中国汉字在互联网上或将畅通无阻,这是一个“文化认同”的过程,同时对未来的“民众渗透”也大有裨益。

    对文化的认同程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实力。中国地位的崛起,不能单以国民生产总值、基础建设规模等硬性指标来判断,文化软实力的跟进在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同样不容忽视。而文字作为文化传播的根髓,汉字应用的领域广阔体现出的是一种国际尊重。

    中文域名的推出是未来汉字在世界范围内宣传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海外文化移植到中国的一条路径。试想如果“全聚德”进入美国市场,品牌名称不必翻译成蹩脚的英文,中文域名可以方便华人搜索,这既保留了中华老字号原汁原味的传统品牌特色,同时也提升了中华品牌在海外的符号影响力。而同样的道理,中国百姓可以不必去记McDonald's,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麦当劳。中国”就可以了。中国域名在国外品牌本土化落地的进程中更具助推作用。

    “.中国”域名的另一大深远意义在于“民众渗透”。中国共有14亿人口,而目前的网民数量在4亿左右,也就是说,另有10亿人对互联网知之甚少。目前人类身处信息化时代,对互联网认识缺乏将导致的是科技生活的滞后。若想冲破互联网人群数量的瓶颈,中文域名推广必不可少。中文域名将简化网络的操作,因此不论是城市里的老年人,还是偏远地区的群众,都能轻松浏览网页。互联网全民普及才是社会整体进步的标尺。而这10亿新网民的加入,也为互联网市场带来更多机会,网络价值翻倍的过程中,企业营销与品牌传播将更有市场。

    无论是“文化认同”,还是“民众渗透”,相信“.中国”域名给中国人带来的益处还刚刚开始。企业亦或是网民,至少可以从盲目的“趋从”中,可以自主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