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穿过疏阔的唐山街道,地震遥远吗


  
      即便是盛夏,来自渤海湾的风,也会咋咋呼呼穿过这座城市明显疏阔得多的街道,给人们带来阵阵清爽。街道开阔、高层稀疏、公共空间充足,与城市中心那座抗震纪念碑一样,都是与大地震有关的记忆密码。现在,在唐山大地震过去34年之后,在又多了一部电影《唐山大地震》。

      照例,公映前的这段时间往往是喧嚣甚至亢奋的。《唐山大地震》也不例外,连日来,是否灾难大片、是否在靠别人伤痛赚钱、票房能否突破5亿等等讨论热闹得很。甚至,连7月12日《唐山大地震》在唐山首映结束时突降的一场豪雨,也被演绎成天人契合的话头。只是不知道,艺术的冲击与大雨的冲刷,能否抚平唐山人被再度唤起的痛苦记忆?而在唐山人之外,更有全国人民对唐山大地震、对地震,乃至对灾难的高度关切:这部影片将如何讲述灾难?也许,作为一部官方色彩比较浓厚的电影,如何讲述远比是否灾难片更引人关注。

      这些年来,地震,或者说灾难被提及的频率很高。这既是现代社会进步、公众灾难意识增强的表征,某种程度上却也可被看做是一种“轻浮”。比如说,前不久,山西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反映王家岭矿难成功救援的影片《八天八夜》,以歌颂这次“世界救援史上的奇迹”。尽管这部已被列入“重点献礼片”的电影最终因为公众强烈质疑而搁浅,但是,这一过程中表露出来的“丧事当喜事办”惯性,还是颇为令人担忧。这样的担忧,或可认为是冯氏《唐山大地震》备受关注的一点小小背景。

      脱胎于小说《余震》的电影故事,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有天崩地坼的灾难现场,而所有的冲突与灾难,最终都归结到现代光芒烛照下的亲情温暖上。预制板下姐弟俩的生死选择,32年内心余震的负罪,被地震隔断又被地震接续上的生命情缘……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国式的、植入大量传统文化元素的灾难片。导演冯小刚自比《辛德勒名单》,是不是贴切不好说,但其着力于温暖的、人情人性的开掘,在当下盛行“歌德”的风气下,值得期待。

      我们向来缺少对灾难的认真审视,要么视而不见,如同风滑过檐角那斑驳的悬铃,不着痕迹,似乎很多的大悲剧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不存在;要么刻意粉饰,精心装扮,往往舍弃灾难本身,而执着于灾难救援,更愿意呈现乐观昂扬的一面。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不免差之千里。很难说,是生活影响了艺术,还是艺术本就来自生活。现实就是,无论艺术还是生活,我们在灾难意识方面是有欠缺的。
      实际上,灾难意识并不因为创痛之巨而有所隐晦,也不会因为救援积极过于突出乐观的一面。灾难意识首先是真实的、自省的、反思的。灾难就是灾难,它是只能面对的客观存在;灾难的形成,即便是天灾,也往往有人力的痕迹;审视和追问,是灾难意识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人类减少伤害的必由之路,等等。其次,灾难意识还是人性自然状态的一种呈现。猝遇大难,人情人性往往会呈现出真实的一面,经历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想必国人的体会更深刻一些。

      《八天八夜》为什么遭遇猛烈狙击?很简单,在一桩桩矿难不断试探公众良知的底线时,歌颂一次小概率救援成功事件明显失真。事实上,电影《唐山大地震》同样面临着叙述上的两难。毕竟,历史上的唐山大地震已经远去,即便在唐山市,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大凡到过唐山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当地人更愿意推荐新唐山,推荐渤海湾那个GDP今年就可以达到4000亿元的冀东新城,而不大愿意揭起结痂的伤口示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34年前的伤痛就轻易消失了,在我看来,不愿意提及,不过是不愿意“轻浮的提及”罢了。

      可见,尽管冯小刚以《辛德勒名单》的自我期许回应媒体关于“靠别人的伤痛来赚钱”的质疑,但是,这一部讲述大地震的电影是不是“轻浮”,需要重建一些基本的价值来作为支撑。什么价值呢?那就是中国人透过一次次的灾难而真正具有灾难意识,至少应该从灾难中获取一些东西,而不应该总是过于健忘。比如说,汶川地震刚刚过去两年,国家审计署披露,汶川重建资金违规使用的达一个多亿。面对这样的健忘,我们固然可以指责有关部门有些官员的失职、甚至渎职,但是,令人痛心和震惊的,更在于很多人的茫然无根。地震甫至,这些人一样可以割舍自己的一切,而一旦时过境迁,马上故态复萌。

      毋庸讳言,这些年来,中国社会对灾难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2005年,著名记者钱刚在再版的《唐山大地震》一书封底写道:我更希望有一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能通过一项议案,在每年七二八的清晨,中国各地同时敲响钟声,对在唐山大地震和一切自然灾害中死难的同胞表示哀悼……岁月不老,这样的国旗为平民而降的情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在2010年玉树地震后,我们都看到了。当然,哀悼死难者只是灾难意识的起点,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与自然相处,才是终极追问。

      文化从来都是形成共识的过程,观众走进影院只是寻求共识的开始。多年之后,电影重返唐山,无论是对于哪一个当事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隔的时间长了,一方面,记忆可能有些淡漠,至少在很多具体的细节、场景上,随着时间流逝了;但另一方面,情绪却越来越累积、发酵,认识也越来越浓深刻。一部影片如何面对这样的淡漠和深刻,需要见识,也需要讲述的技巧。是轻浮的,还是温暖的讲述,关乎心灵,关乎艺术,更关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