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做家电让舆论质疑不断等


比亚迪做家电让舆论质疑不断
近日,比亚迪进军家电行业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各大新闻媒体的重要报道中。据报道,比亚迪规划进军家电,最快在下半年就会推出首款新品,比亚迪家电的筹备团队,现已经在有序运作。届时,比亚迪将拥有IT、汽车、新能源和家电4个产业群。据了解,与之前比亚迪在IT行业完全以代工形式生产不同,比亚迪的家电产品将会亮出一个全新品牌,成为又一个比亚迪自有品牌。不过,现今家电行业环境与比亚迪当年进军汽车行业的环境,完全不一样。面对如今成熟的家电行业,利润微薄,品类齐全,比亚迪进军此行业,能否像汽车行业那样实现成功的复制已成为各界质疑的焦点。因此,进军家电业的技术问题对比亚迪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家电市场的成熟度,却很可能成为比亚迪的“大陷阱”。然而比亚迪也有自己的看法,其内部人士表示,“当年我们进军汽车行业,市场也普遍不看好,但事实证明,我们做得很好。”不过,比亚迪的豪言壮语是否能如其所愿,还要留到市场去考验。

 

示范工程式的LED应用已开始走进死胡同
“快乐并痛苦着”,华烨集团常务副总裁张玉生如此评价LED这个目前中国市场上堪称火爆的新兴产业现状,“快乐是因为产业有前景,国家政策支持;痛苦,是从企业经营角度没有产生盈利”。ISUPPLI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LED照明市场,超过50%集中在路灯项目。多位LED路灯企业负责人称:“目前从事LED路灯的企业,90%都是亏损的。”由于目前LED产业属新兴节能产业,相当一部分项目以“示范工程”形式进行,其实质是企业先垫付资金,待政府检测节电率和照明效果之后,再付款。上述负责人直言:“该模式对企业资金占用压力较大,应收账款太高。”但在市场推广初期,“示范工程”项目成了企业在没有太多选择余地之下的被动选择。一位LED路灯企业负责人分析,导致亏损的原因有三:一是地方政府在执行层面对产业支持政策打了折扣;二是相对偏低的电费让政府缺少推进LED产业的动力;三是低价恶性竞争的后果。而这些现象导致的后果就是,“不少转入LED路灯行业的公司,事实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政府关系。”深圳易特照明董事长冯俊直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业内把LED路灯当作是一个“政府关系型”的行业,“认为只要搞定了采购方,项目就拿下了”。从目前情况看,LED产业如果不能摆脱“示范工程”模式,将会走进死胡同。

 

楼市如何调控要看政府如何算账
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让一些人开始怀疑中央是否会为了保增长而放松楼市调控。对此,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房地产在中国是个政治问题,中国官员的想法实际上像做生意的,政府也在算账:价格掉下来,要亏多少亿,想着想着,政策就松了。根本原因是地方和中央政府都靠房地产获得财政收入,中央政府会在房地产的资金耗尽之前改变主意。现在的调控之所以没有一个一致性,在于政府没有想清楚三件事:第一,开发商的生存问题,到底要不要房价掉,如果掉了,开发商问题如何处理?第二,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如果房地产这一块倒了,从哪一块补,要不要减少支出?第三,银行贷款问题,房价掉了,开发商的贷款不能按时还,银行只能再续贷款,大家和和气气的,那么调控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把交易量降下来,价格不会降。因此房地产调控政策要把每一个环节考虑到,在当前环境下,做到很困难。此外,对于高房价吸收了大量货币避免恶性通胀的说法,谢国忠认为,房价与经济的比例是不能脱钩的,已经反映到成本里面去了,货币不可能永远呆在一个地方,除非像美国一样让房价掉下来,超额货币才不会演变为通胀,如果不让房价掉下来,最终物价必须涨上去,二者才能接轨。

 

美国大萧条以来最严厉金融监管法案终获通过
美国国会参议院15日通过最终版本金融监管改革法案。鉴于众议院此前已批准该法案,参议院表决结果为该法案最终成为法律清除了最后障碍。参议院当天以60票赞成、39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这一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将全面重塑,原先金融企业“大而不倒”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变,金融机构过度投机行为将得到有效遏制。根据该法案,美国将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负责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同时,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提供各类消费者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法案还要求将之前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视野,并限制银行自营交易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在改革成本方面,美国政府将通过结束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救助计划”为金融改革提供约110亿美元资金,其余资金将通过增加大型商业银行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费率筹集。不过,在最终法案中,备受关注的“沃尔克法则”和“林肯修正案”在华尔街的重重阻挠下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削弱。由于在参众两院都已通过该法案,美国总统奥巴马预计将在下周签署这一法案。新法案被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这是奥巴马继推动医疗改革后的又一重大政治成就,将成为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1933年银行法案》)比肩的又一块金融监管基石,并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树立新的标尺。

 

国有四大银行自有地产价值或达5000亿
随着农行的上市,中国银行业隐藏的庞大的地产价值显露出了冰山一角。据农行H股招股说明书披露的数据,截至2010年3月31日,该行经评估的自有物业总价值约为960亿元人民币。而据上海某银行业研究员表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自有物业目前按重估价值计算或达5000亿元,这超过了A股全部上市地产公司储备和持有物业价值的总和,也超过四大行各自上市时自有物业评估总价近2000亿元。深圳国浩会计师事务所所长徐小伍指出,四大行的土地及房屋价值在各自股改时均进行了一次性的价值重估,但这几年商业地产的价格涨幅较大,这意味着四大行均暗藏了巨大的财富金山,各自的自有物业均面临着巨大的重估空间。该研究员进一步指出,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多数为20%左右,国有大行每年的净利润约为1000亿元,对应股东权益(净资产)为5000亿元。以工行为例,假设其自有物业目前的重估价值比其H股上市时的评估价高1倍,那么该行的股东权益将增厚18%左右。此外,自有物业重估价值的提升对国有大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有提升的作用。不过,一般情况下,自有的物业只能按初始购置成本入账,只有股改的时候可以进行一次性重估;投资性物业则能按重估价值计算,因此除非银行将自有物业划转为投资性物业,或者银行被兼并和清算,否则不能直接增厚资产和利润。不过,一旦出现自有物业重估价值兑现的机会,将会对银行股的利润形成较大的提升。

 

干部财产申报制度是中国制度改革的试金石
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联合下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规定新增加了要求领导干部对住房、股票投资以及子女的海外活动予以申报,并将申报对象扩展至副处级以上官员等条款。《规定》要求领导干部每月集中向其各自的组织人事部门报告一次。这一规定出台后,在国内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预期这对于反腐败、廉洁吏制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不过,这项制度在国内能落实到什么程度?谁都没有把握。据官方《瞭望》新闻周刊的报道称,前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7%的受访官员反对个人财产申报,这与目前公众舆论的支持程度形成强烈反差。这项调查所反映的情况,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原群众出版社社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于浩成表示,与以往的所谓“廉政守则”或各种反腐文件相同,新的干部财产申报规定只是继续要求官员在组织内部进行个人事项的申报,而公众却既不能得到相关信息,也谈不到监督。由于缺乏公示和法律惩戒等关键措施,这一政策在现实中的反腐力度恐怕要大打折扣。社会各界之所以对干部财产申报制度不抱希望,是因为在大政府的中国,此事遭到官员们的反对声太大。在某种程度上,干部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可以视为中国深层制度改革的试金石:如果认真推动,则可能推动一轮制度改革;如果只是走走过场,那么也别做太大指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已进入十八大之前的酝酿准备期,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否与此有关?令各界关注。


研究显示中国灰色收入2008年就已达5.4万亿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到底有多高?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2008年官方统计显示,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不足1.6万元,城镇最高收入10%的家庭人均收入不足4.4万元,这是否反映了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实际情况?统计上如此低的居民收入,怎样解释中国房市的火爆和房价的持续高涨?巨额的居民储蓄存款来自哪里?冲击房市、股市、流向境外的海量个人资金来自哪里?近日,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对城镇居民真实收入支出做了第二次调查并进行了分析。报告显示,经计算,中国城镇10%最高收入家庭的“隐性收入”占城镇居民“隐性收入”总量的63%。而20%的高收入家庭居民的“隐性收入”,占全部城镇居民“隐性收入”总量的80%以上。中国实际居民收入差距要远大于官方统计。据作者推算,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为23.2万亿元,这比按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表”的住户可支配收入计算高出5.4万亿元。而且,“灰色收入”还在以快于GDP增长的速度增长。巨额“灰色收入”的存在,说明国民收入分配已严重扭曲。而其来源主要是围绕权力对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的分配而产生的腐败、寻租、侵占公共资金和他人收入、聚敛财富等行为,以及垄断性收入的不适当分配。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