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竞争的百度越来越江河日下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领域,谷歌与百度在中国一直是对手。但多年辛苦耕耘,全球领先的谷歌却在中国市场上败给了百度:即使前者没有离开中国,整个搜索市场的60%以上也是属于百度的。
百度的成功有很多原因,目前其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已经形成,海内外投资机构更是将百度评级一再上调。因为百度的盈利模式符合了中国的一句古话:给钱了事,花钱消灾。
其中的核心就是百度的“竞价排名”。这种模式的官方解释是“按效果付费的网络推广方式”,说白了则是“出钱把自己企业在搜索引擎上的排名提高”。虽然谷歌也有类似的付费广告,但二者的关键区别在于,百度将广告直接置入搜索结果,以鱼目混珠式的点击获得更快捷的盈利。相比之下,谷歌根据PageRank算法排序的搜索结果,绝不允许被人工干扰;广告和搜索结果也有严格明确的区分,放在搜索结果右侧,绝不混淆。
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在很早以前就指出,竞价排名这种业务存在某种天然的非正当性,存在一定的风险。果不其然,近期频频曝出的丑闻将百度推到了风口浪尖。
央视近日报道称,武汉警方在破获假药网站的过程中,发现互联网成为假药销售新的媒介,假药通过互联网和百度竞价排名完成了最关键的销售环节。以甘俊波团伙贩卖的假药“奥瑞希纳”为例,在百度业务员的“推销”之下,“奥瑞希纳”参加了竞价排名,任何互联网用户每点击一次这个销售假药的网站,网站方面需要向百度公司交纳费用12块多,这也让该网站在搜索排名中排在第三、第四、第五不等的位置。网站一天被点击的次数能达到几百,需要付给百度公司几千块钱。而假药的最终售价为每盒660元,制造成本每盒31元左右,卖给销售假药的人32元,加价不过几毛钱,快递费用每盒20元,代收货款提成13-33元不等。交给百度公司的推广费用495元左右,售假药的组织者最后分得90元左右。这样,假药利益链完整地展现出来,百度公司拿走的竞价费用占了假药销售总额的75%左右,售假人员占13%,快递公司占7%左右,制假人员占5%左右。
这仅仅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个。实际上,在2008央视新闻频道就曾连续2天曝光百度竞价排名,称百度允许没有资质的医疗机构购买关键词,进而消费者因为这些虚假网站而受骗。而就在公安部打击南非世界杯赌球案中,百度同样涉嫌为网络赌博提供广告服务。如果说前几年围绕竞价排名的争论,还局限在商业模式范围内;那么在央视等诸多媒体、专家和网民的批评下,百度仍然坚持而且还在扩展竞价排名范围,这就是在暴利刺激下无视客观公正的刻意所为。
百度的成功崛起源于竞价排名,这也让其度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时代。但今天的百度已不同以往,它代表的是在搜索引擎行业中的中国形象。尤其是在谷歌今年撤出大陆后,失去对手的百度更是如日中天。但如果一直在“竞价排名”上沉沦下去,后果会很严重。
搜索引擎的存在价值就在于使用者相信搜索出来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但百度辜负了这种期望。从小的方面说,将使得未来的使用者不再相信百度;而从大的方面讲,其沾满铜臭的排名严重误导了消费者,这是社会责任和道德的沦丧。谷歌有个口号叫做“Don't be evil”,虽然其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但百度似乎更应该思考自己是否在“Just be evil”!
除了搜索引擎,还可以对比一下百度和谷歌这两家的产品线。百度的产品,如百度百科、百度有啊、百度HI、百度贴吧等等,比较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但技术含量不高;而谷歌的谷歌地球、谷歌图书、谷歌翻译、谷歌浏览器以及全球电子图书馆等产品和计划,基本上都是要较强技术和资金投入,虽然未必能短期盈利,但这些产品都是关乎知识和未来的东西。二者相比,在档次和理念上的高下立判。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日进斗金的“竞价排名”已经让百度严重依赖于此,达到了无视社会责任和不思进取的境地。如果就此下去,百度势必江河日下。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