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地方队设防


  “把钢铁企业做大做强”,这种本无可厚非的情结在各省之间蔓延。继2008年6月30日河北省钢铁集团挂牌之后,山东、广东、广西、山西、江西、天津、陕西……或省级钢铁集团已经挂牌,或已迈出实际整合之路。

  组织起这些钢铁集团的名义再正当不过:先是节能环保、淘汰落后产能的大势,再是工信部向全国各省市区工业主管部门和各大型钢铁企业下发《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于是各省级行政部门齐齐动了起来。所谓“大势所趋”,也是这么营造出来的。

  9月16日,河北钢铁集团宣钢公司内,4座300立方米高炉被拆除。最早挂牌的河北省钢铁集团迈出了淘汰落后产能的第一步。河北钢铁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王义芳在现场态度坚定:“河北钢铁集团作为河北省的龙头企业,率先实现装备升级、提前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全省钢铁工业调整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这就是“集中”的优势,河北省新的政府规划中指出,河北省将用培养大型民营钢铁集团的方式,整合省内民营钢铁资源。分别由27家和12民营钢企重组而成的长城钢铁和南渤海钢铁已经横空出世。自此以后,河北省的钢铁企业中,拆难免、迁难免、建难免。

  于是,上一轮“拉郎配”之后,一组新问题出现:在这种不可逆的大势之下,以行政命令主导重组,如何维护民营钢铁企业的利益,回避“国进民退”的质疑?因“遏制过剩”之名推进重组,这一目标能否最终实现?时长几许?效果几何?在“以省而治”的钢铁大格局完成之后,《钢铁产业振兴规划》中所倡导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集团”——宝钢、鞍本、武钢是否已让国家期望落空?赫然,这几道坎横在所有钢铁集团面前,现在或者未来他们必须面对。自然,这些企业包括国家队,也包括地方队。

  9月6日山东钢铁集团与日照钢铁签约,重组方式浮出水面,山东钢铁以现金出资,占67%的股权;日照钢铁则以其经过评估的净资产入股,占33%的股权。且未来3—5年之内,日照钢铁将由原董事长——一直与被重组抗争的杜双华租赁经营。

  不管控股权旁落的杜双华最终在日照钢铁的结局如何,至少山东钢铁集团目前拿出了一个说得过去的重组方案。重组实现了双方资源的优势互补,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但一度,重组中的问题,让各方都捏了一把汗。而在打造省级钢铁集团过程中,类似的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宝钢无奈撤出邯宝钢铁一事就是最好的例证。建龙通钢事件虽是民企整合国企,其结局也是由于所谓的“客观因素”。
  另一个既定的目标实现起来似乎也有困难。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国有大企业的趋势是逐渐集中、整合为几十家集团。而分配到每个行业,也就是一两家。如今,面对如此多的省级钢铁集团挂牌、重组、整合,央企在面对这么多“地方利益”的时候,是否会有点力不从心。

  而国家的要求与民众的期待是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钢铁巨头”,去争取铁矿石谈判的话语权,去抢夺国际市场份额。但在林立的钢铁集团之下,这一目标似乎越来越远。

  好在,跨地区整合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还是宝钢,其重组广东钢铁企业的计划已经获得突破性进展,谋划5年的广东“超级钢铁基地”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宝钢将与广东开展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前期工作,湛江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工作组赶赴宝钢,商定加快前期工作事宜。

  不久的将来,国家寄予厚望的宝钢、武钢、鞍钢所面对的谈判对象很可能将是各省钢铁集团,如果遵循《钢铁产业振兴规划》来发展,那么,问题将会是这样子:国家意志将面对各省的设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