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型育儿法”值得中国家长借鉴


近日看到报道,韩国首尔的156名小学生参加了在安山市大阜岛为期3天的军训夏令营。在泥地里,学生们坚持完成了各项军训任务。图片中小脸稚气、一身迷彩的孩子们在泥地上跪行、在泥水中摸爬滚打,甚至还要被水枪淋个浑身湿透,衣服上、脸上、头发上已沾满泥浆。他们的表情有的淡定,有的无助甚至挣扎,让人看着不免心疼,但训练间隙玩起泥巴笑逐颜开的样子,实在又让人欣慰不少。

 

 

 

其实,类似的泥地军训夏令营在韩国举办过很多次。之前,就有在首尔的美军基地参加军训夏令营的韩国数百名学生进行泥地训练的报道,由退休海军陆战队进行指导训练,以加强他们的思维和身体素质。

 

这样的军训夏令营,估计能触动不少中国人的神经,我便是一个。但各位的反应肯定千差万别:感觉大题小做、不以为然的有之;认为没必要甚至残酷的有之。以我了解的情况看,别说军训夏令营了,就是“吃苦”夏令营也没见过这么苦;别说小学生、中学生了,就是大学生在太阳下站半天,也有晕倒中暑的;别说孩子们了,大人看着也觉得累和心疼。

 

行笔至此,我突然心生疑惑了。都说现在孩子独立性差、自制力不强、沟通合作能力弱,到底是独生子女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呢?在感慨这代孩子身上缺少诸多优秀品质的同时,身为家长也该反思,是不是教育方法上出了问题?像类似的泥地军训夏令营,孩子愿意参加吗?孩子愿意了,家长会不会有心疼和不忍而阻止呢?

 

现状

 

虽然我们没有韩国式的泥地军训夏令营,但是对于夏令营或军训,中国的孩子和家长都不陌生。和这种艰苦的训练比起来,我国孩子参加的夏令营更像是在旅游;而军训,也基本上是军姿、队列行进和停止间转法的简单训练,实在算不得严酷。即便如此,由此引发的不适、抱怨、格格不入现象仍屡见报端。

 

骄阳之下长时间的军训操练无法忍受,不能及时洗澡,吃饭不对胃口;名为拓展学生视野、锻炼体质的夏令营,家长大包小包运送物资、专车接送;军训强度稍有加大,就有学生家长向学校投诉,甚至威胁要向报社举报。

 

这又使我不得不联想到不久前的“China one”(中国独生子女)被拒之事。 “中国学生什么事情都喜欢找学校,弄得学校很头疼。” 由于中国孩子的独立能力差,甚至有家长提出要给孩子配保姆,印度一所百年老校烦不胜烦,最终明确表示:不欢迎中国独生子女,不想惹麻烦。

 

我们在理性审视孩子教育状况时,不难发现,现代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教育其实面临许多的困惑:孩子生活条件好了,学习环境优越了,动手能力却越来越差;孩子的知识丰富了,又多才多艺,可是心灵却十分脆弱,心理问题更突出;孩子接触的世界多元了,视野开阔了,适应能力却更差……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不能太心疼

 

我并不认为参加个类似韩国中小学的泥地军事夏令营训练,孩子就能一下子坚强独立、吃苦耐劳起来。但这种有益的、适合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辨证地加以借鉴。

 

现在有些家庭特别偏重智育,只用分数衡量孩子的功过,因而一些家长为了孩子提高成绩,对孩子的成绩实行奖惩措施,他们以金钱和物质来刺激、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更为可怕的是,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甚至连最基本的盛饭、穿衣、整理床铺也都代劳。这实际是在剥夺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这样孩子不敢说将成为生活的强者,就是能否顺利地在社会上独立都令人担忧。

 

就教育理念而言,中外体制存在一定差别,评价衡量标准也大不相同。有着多年国外院校合作经验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本科老师就表示:“中国教育往往看重成绩和学历,而国外教育更注重各种生活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看重孩子今后能否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有没有潜力和创造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化人才竞争,我们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准备好呢?

 

我们喊了多年的摆脱应试教育、实行挫折教育口号,除此以外,是不是也可以切实地从小事做起。不妨借鉴国外盛行的“狮子型育儿法”,像狮子在教育幼狮时所使用的“让孩子面对现实、从逆境中找出解决办法”的一种教育态度,由过多的父母包办、过度担心,变成在“安全距离”来守护:首先信任孩子并交付他自我决定或选择权,尽管孩子做得很笨拙,也要耐着性子让他自己完成;在孩子需要被保护或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就给他一定的帮助,疼爱他的同时也适当地保持爱的“安全距离”,培养出勇敢自主独立的孩子。

 

我为人父,有时会因为心疼做出不利于孩子长期成长的举动,也深深理解家长对于孩子的疼爱之心。但理智告诉我,咱千万不要太心疼,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最后对孩子而言并非真正的“爱”。对孩子,咱别太心疼,让他去吃些该吃的苦;孩子对自己,也不要太心疼,这样才有可能在某一天尝到苦后的甜。

 

就像风筝终究是属于风的,不在天空飞翔,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放飞,才是唯一的办法。因为心疼风筝飞走或破损而藏在身边,只能让风筝空留遗憾。牢牢把线握在手中的父母,要做的只是让线变结实、帮风筝变坚固。就在“安全距离”内把它放飞吧!不心疼,让他正面挫折和困难,好过有一天孩子冲你抱怨:“是谁把我教成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