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之心”正在冷却


  制造业这几年确实处于即将冷却状态。很多做实业的企业家都灰头灰脸的生存着,除了国有企业之外。特别是经济危机之后,珠三角的很多企业都艰难转型。我认识两位玩具商的老板,一位则是转型做了塑料工业方面的,一位则是自立品牌做了饮料行业。通过接触,做塑料那一位老板,明显没有了创业的激情,二次创业对于他们来讲更多的是维持生计和在希望中挣扎;另外一位则是野心勃勃的要做出一个知名的品牌,但是从其经营的模式来看,完全是一副假大空的姿态。

  这些原本创业的实业家们,因为整个社会的危机而严重挫伤了创业的激情,而且年龄也过了敢打敢拼的时候,对于他们来讲:前途难料。而对于那些没有自己品牌的实业家们也是叫苦连天,还有富士康的榜样在这里,代工和低价临时倾销也许是其生存的唯一办法,但是并不能保证长久。大品牌收购优秀的加工厂将是趋势。怡宝水收购加林山;景田水收购从化鳌峰水厂;都是品牌的胜利。

  实业和加工业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虽然在欧美服务业已经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80%,但是从国际分工来看,中国做实业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锤炼才能更好的发展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