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类金融”模式与运作内幕


 

       既可以吸纳上游供货商的货款,又可以吸纳下游消费者的预付款——连锁企业的“类金融”属性,使得连锁企业可以像银行吸储一样,并以滚动的方式长期廉价使用外部资金这样,连锁企业就具备了主干金融机构——银行经营货币的类似功能,“类金融”或者“准金融”这个词也由此而来。

连锁企业的“类金融”模式,目前已经在房产中介、高尔夫球会(会籍销售)、书店、美容院、洗衣店等很多行业中愈演愈烈。最近一两年,有些新兴的金融机构也在使用类金融”手法,比如淘宝网、北京某某交易所,其类金融”手法主要是通过会员费、保证金等方法来实现的。

业内人士有一个新的发现:终端连锁企业具有相当程度的“类金融”特性。

连锁企业的“类金融”特性,是指当连锁企业的网点达到相当规模,具备了“先拿货、后付款”的优势地位之后,连锁企业就可以像银行一样,吸纳众多上游供货商的资金(货品的变现),并通过滚动的方式供自己长期使用;或者指连锁企业的网点达到相当规模,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达到相当水准,企业品牌效应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通过产品定价和促销等方式,吸纳众多下游消费者的预付款(之后再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同样通过滚动的方式供自己长期使用。

这样,连锁企业就具备了主干金融机构——银行经营货币的类似功能,“类金融”或者“准金融”这个词也由此而来。

 

国美“类金融”模式的实际运作

 

国内家电连锁巨头国美,是类金融模式的典范企业之一。国美的“类金融”特征,主要体现在占用上游供货商的资金方面。

国美在中国内地电器零售商中所处的地位可谓非同小可,这样的市场地位使得国美与供货商交易时的议价能力处于主动位置。通常情况下,国美可以延期6个月之久支付上游供货商货款,这样的拖欠行为令其账面上长期存有大量浮存现金,大量的拖欠现金方便了国美的扩张。

简而言之,占用供货商资金用于规模扩张,是国美长期以来的重要战略战术。

国美在使用“类金融”模式,何以证明?

郎咸平先生曾经在其《模式》一书中通过财务数据深入解剖过国美“类金融”模式财务资料显示,国美并没有从银行进行短期借款,而其负债又以短期负债为主,因此可推测国美新增门店资金主要来源于占用供货商资金。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推理及验证。

1)短期负债规模与主营业务收入关系

首先,国美的短期负债规模与它的主营业务收入呈正比关系。资料显示,国美电器的短期负债从2001年末的7.73亿元增长4倍到2004年末的30.12亿元。而其主营业务收入也同步地由2001年的38.73亿元增长3倍达2004年的119.31亿元。由此,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测:短期负债形式的拖欠货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国美主营业务的发展。

2)现金/流动资产

2001-2004年之间,国美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与流动资产的比例快速上升。特别是在2004年,国美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与流动资产的比例达到了33.38%,而海外同行业均在20%以内。这证明了收入增长的提高为国美带来了更多的账面现金。

3)短期负债/流动资产

短期负债 / 销售收入、短期负债 / 流动资产这两个指针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零售商对资金占用的能力。国美2004年这两项指针分别达到27.86%(行业平均低于20%)和70.88%(海外行业平均仅为42%)。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国美占用供货商资金的现象非常突出,占用能力也非一般小型零售公司可比。

 

类金融”新手法:占用消费者的预付款

 

    最近几年,“类金融”模式出现了新方向——占用下游消费者的预付款。这种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是通过会员卡、会籍制度来实现的。

    比如,北京地区汽车服务巨子——月福汽车装饰公司的洗车会员卡制度非常成功,成为北京地区拥有最多车主会员的汽车服务公司之一。该公司2008年的洗车会员卡制度,值得其它连锁企业借鉴。(参见下表)

 

表  2008年北京月福汽车装饰公司的洗车会员卡制度

 

会员卡类别

会员卡价格

洗车次数

平均单次价格

会员卡A

480元

20次

24元/次

会员卡B

880元

48次

18.5元/次

会员卡C

1380元

100次

13.8元/次

会员卡D

2180元

200次

10.9元/次

 

 

 

 

非会员

 

 

40元/次

 

 

    可以发现,非会员洗车的单次价格为40元/次,而会员洗车的最高单次价格仅为24元/次,几乎是非会员消费的一半。通过这种会员卡制度设计和营销,北京的越来越多的车主正在成为月福的会员,同时更多的现有会员和潜在会员正在成为月福更高一个档次的会员。

    这样,滚动存入月福这家“不是银行的银行”的预付款将会越来越多。按照月福公司工作人员对外确称的现有超过10万名会员规模,假设每名会员每年平均存入的预付款为700元,月福公司每年仅洗车卡一个产品可以收到的预付款高达7000万元!而且随着会员人数的急剧增加以及高端会员的越来越多,月福公司每年可以收到的预付款将会继续大幅飚升!

通过占用消费者的预付款和其它方式,快速开新店,进行规模扩张,是越来越多连锁企业扩张日益倚重的战略战术

 

类金融”模式:在众多行业愈演愈烈

 

连锁企业的“类金融”模式,目前已经在房产中介、高尔夫球会(会籍销售)、书店、美容院、洗衣店等很多行业中愈演愈烈。最近一两年,有些新兴的金融机构也在使用类金融”手法,比如淘宝网、北京某某交易所,其类金融”手法主要是通过会员费、保证金等方法来实现的。

对于类金融”性这一特征,有些企业运用得很好,而有些企业则滥用了这个属性和优势。

由于涉及的款额巨大,房产中介公司类金融”性引发的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中介公司挪用客户购房款甚至携款潜逃,早已不是什么新闻,类似事件每年都在发生:2005年,安徽省规模最大的房产中介桃园房产老板卷款失踪,涉及金额6000余万元;2006年,天津市汇众房产全线停业,1.5亿元房款不翼而飞;200711月,深圳中天置业公司董事长蒋飞携巨款潜逃的惊人消息爆出,蒋飞涉嫌诈骗委托公司购房客户的资金至少2600余万元,实际卷款总金额传闻可能高达1亿多元。

房产中介公司类金融”性的形成有其独特性。据熟悉房产中介业运作流程的人士透露,一般中介公司内部有不成文的行规,如果经纪人能说服客户将购楼款存入中介的账户而不是由银行监管,他(她)就能得到更高点数的佣金。这样房产中介就好像一个不断吸储、不断滚存的银行,其账户上存有很多客户的购楼款。

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开始防范连锁企业“类金融”性可能引发的社会危害。比如,国家建设部和银行监管部门已经联手出台政策,要求在二手房产交易过程中,银行设立专项监控账户,积极介入对客户购房款项的监管。但业内人士承认,该政策理论上完全可以杜绝中介违规,但实际执行情况难以令人满意。据业内人士估计,目前深圳起码有一半以上的中介以各种方式挪用客户楼款,能将客户资金自觉存进银行监控账户的少之又少。

 

“类金融”的威力:倍增企业扩张力

 

既可以吸纳上游供货商的资金,又可以吸纳下游消费者的预付款——连锁企业的“类金融”属性,使得连锁企业可以像银行吸储一样,并以滚动的方式长期廉价使用外部资金,从而使连锁企业具备了自我扩张能力。连锁企业的“类金融”属性越强,其自我扩张能力相应就越强。

仍然以国美电器为案例,郎咸平先生曾经深入分析过连锁企业的自我扩张能力。

根据资料显示,国美新增一家连锁门店在理论上需要4000万元左右的资金,按每年新开店约300家计算,国美所需资金约为120亿元。然而,据国美电器的年度报表显示,以2004年为例,其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15.65亿元,这个数值远远小于扩大规模的需求。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背后支持着国美电器在近几年急速扩张呢?

任何一家连锁企业的新增店铺都需要启动资金和部分运营资金。在理论上,国美新增一家连锁门店需要4000万元左右资金;在现实中,到底国美每开一家新店要净付出多少资金?

    先让我们仔细计算一下国美开一家新店的实际资金流出和流入。

1)资金流出

据资料显示,国美新增门店一次性费用需要大概为1500万元资料来源:《国美招股说明书》,再加上新增门店开店初需要购置的家电总货款(一个月)为2500万元,新增一家门店需要4000万元左右资金。

2)资金流入

2005年度的资料计算,国美的445家分店全年总销售额达500亿。这表示平均每家每年销售额为9000万。以平均占用供货商比例26%计算,可占用资金为2340万(9000万×0.26),再加上平均非主营业务(以占销售额13%估算,资料来源: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60126/10042308501.shtml)收费收入1170万(9000×13%)。据此估计开每家新店总资金流入约为3500万(1170万+2340万)。

根据以上测算,国美每开一家新店净付出资金为500万(4000万-3500万)。这就是说,国美每开一家新店只需要500万元,而不是4000万元!

    可以发现,由于在家电市场中的超级终端位置,国美具备了超出自身盈利能力8倍左右的自我扩张能力。

虽然黄光裕长期占用供货商资金令其运营模式进行得很成功,但是他意识到:这毕竟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因为借的钱总得要还,而且庞大的资金缺口和借债会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产生负面的冲击,现金流一旦断裂将会对企业带来重大的财务危机。

 

(本文作者现任职于国内一家投资公司管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