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唐山大地震


    早就听说“唐山大地震”要上映了,但看还是不看,内心却一直很徘徊。

    本人是一个感性大过理性的人,看这类片子很是怕“心脏”和“泪腺”承受不住,尤其是“冯小刚”导演的煽情我已经领教过了,当年的一部“集结号”让我无声的流了半个小时眼泪,内心纠结的直想呐喊,深深的感受到了“谷子地”的那种委屈,以至于出影院老婆都觉得我和变了一个人似的,平常不这样啊!

    决定看,是因为要直面历史。

    象我们这种70年代出生的人,对那场地震确实都很是畏惧,那时资讯不象现在这么发达,以至于当时的惨状只有那些亲历者和参与救灾的人们才会有直观的了解。除此外,全国人民对地震的认识仅仅是从新闻、报告和口口相传中得到的消息而拼凑出的恐怖与恐惧。

    150分钟的电影,1/3的惊恐、1/3的平静、所有的情绪爆发都集中在了最后的1/3。

    当地震发生时,感觉到人确实太渺小、太幼弱了。

    当要母亲决定救那个的时候,表现出的更多是无奈。

    当母女相认,则表现出了亲情的伟大。

    而当汶川地震发生时,表现出了唐山人的义举,唐山人是感恩的。在这时,“唐山人”这3个字成了一个符号,随着“解放军”“志愿者”“80后”这些词组一起深深的镌刻在了全国人民心中。

    看电影的过程中还出了个小插曲。坐在我旁边的是一对小情侣,年龄不过20出头,应该是“80后后”或者“90后”。在电影开场的头半个小时里,男孩子担当了解说员的职责,详细的向女孩子讲解着每一个画面、每一个镜头,中间还掺杂着对70年代人的着装、说话、语录、标语的评价和无忌的笑声。

    我不想打击孩子们的无知和表现欲,但他确实影响到了我的观影情绪,在我看来是那么自然、那么亲切的画面,怎么就那么值得可笑?难道是我老土了、落伍了?或者是这部电影不适合他们看,他们不是来看历史、反思内心的,而是来看热闹的,我认为这种人的表现是对广大观影者情绪的践踏。

    忍无可忍之下,我笑着对那位男孩子说:小伙子,这电影是你拍的?

    男孩回答说:不是。

    我说道:我以为是你拍的呢,看你什么都清楚,还来看什么电影啊!

    插曲之后,世界安静了,再无影响情绪和心情的事发生。

    说实话,看这部电影,我个人认为无法写观后感,感觉承受不起生命之重,一切都是徒劳。在整个观影期间,内心纠结、情绪失控是正常现象,也所以写下了这篇有点语无伦次的文章,看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