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可持续的独特优势,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也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着力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中,应抓住文化产业强劲发展的有利契机,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更重要位置,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正因如此,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3日上午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在深圳很受重视,发展也很快,与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物流业并列成第四大支柱产业。在人们印象中,文化产业培育期长,是软产业,许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受到重视,在目前海内外非常复杂的经济背景下,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决定“七继续”与“六着力”,释放了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稳中求变的信号。“七继续”体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分别涉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做好农业发展工作、扩大内需和提高投资质量效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做好民族地区发展工作、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财税金融价格房地产社会保障改革以及保障改善民生等七个方面。“六着力”则体现出决策层审时度势推进经济领域深层次变革的决心: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自主创新,着力抓好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目前也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好时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