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发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程院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自然》 《中国市场》 《经济研究》
一、崔长林“经济自然大统一模型”的核心
(又名《天型·地经·人行》)
——历史的和未来的一定是绝对的或相对绝对的
摘要:
经济自然是没有写在任何教科书上的无字的天书,如能把它刻录下来必定是“经济自然大统一模型”。无数实验、定律、原理都能证明它最真实、可靠,因为它不是人写的而是物为,用它来解析经济自然现象时肯定会严丝合缝。
人们常感叹经济未来难预测,分析原因,与一些具有绝对性的经济事物难确认不无联系,原来凡是未来的事物都绝对的。如果能够发现并寻找这些绝对的事物,预知未来也就变成很容易的事情。相对论就是用“绝对光速”预测的。
而事实上是,爱因斯坦搞错了,错就错在他把“光走了弯路”视为了“空间弯曲”。空间非物(通过没有“以太风”证明),何以弯曲?由于空间非物,便获得无性、无维、无欲、无度和静止性,但经济自然却是由空间决定的。
所不同的是空间并不参与这个“决定”过程而是通过“物极必反”来表达,即包括经济事物在内的物质存在与运动状态皆取决于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否均匀,凡是均匀的就能存在与可持续存在,不均匀的就得转化,也谈不到发展了。
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制约是比发展还要硬的道理。为此,包括经济在内的宇宙万物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就必须得均匀,因为只有在空间上的分布均匀了,它们才能得到可持续存在,它们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用什么来考量物质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否均匀?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物质或经济物质的质量(m)与能量(E)能基本保持守恒、对称、相等时,用方程式来表达就是E=m。很显然,它与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²,少了个c²。
去掉c²,相对论变成绝对论;质能关系式变成质能绝对式,并使质能关系式成为质能绝对式漫长曲线上的一个点或一个特例。爱因斯坦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用质能绝对式之转化式E-m=0会这么轻易破解其“宇宙常数”为何会“等于零”的难题;当然他更想不到E+m=1竟然是宇宙万物对空间格物、格力、格律、格理的表达。——非蓦然相似一幕!
拟发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程院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自然》 《中国市场》 《经济研究》
崔长林“自然经济大统一模型”构建
01·发现了“规律均产生于场”的规律
02·发现了“万有价值定律”
03·发现了“质量是能量的聚集,能量是质量的耗散”
04·发现了“广义价值规律”
05·发现了“对称价值规律”
06·发现了“统一价值规律”
07·发现了“规范价值规律”
08·发现了“原价值货币定律”
09·发现了所有的“能量都是由量子凝聚而成”
10·发现了“空间是绝对的而物质、时间等都是相对的”
11·发现了“客观虚在决定客观实在”
12·发现了“理不仅在事先,也在事中、事后”
13·发现了“经济是资源资本化,反经济是资本资源化”
14·发现了“地震遵循万有斥力定律”
15·发现了“政治与经济互化定律”
16·发现了“资源与资本互化定律”
17·发现了“过剩或相对过剩是经济发展与经济衰退共同的根源”
18·发现了“裂变、聚变、爆炸是物质的三种基本运动状态”
19·发现了“人造规律”
20·发现了“量变就是量变,质变就是质变”,否定了“质量互变定律”
21·发现了“‘对立统一’孕育‘对应统一’之中”的规律
22·发现了“价值就等于规律、规律就等于力”
23·破解了“月球深度‘人迹划痕’”之迷
24·解释了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是怎样产生的问题
25·揭示了“循环表达式”
26·发现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取决于经济被误导时间的长短”
27·发现了空间正是老子“可以为天地母”的东西。
28·揭示出“广义地震原理”
29·发现了“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业已存在对称关系、价值、规律”
30·发现了“上帝的旨意最后就是让全世界人民都富裕起来”的事实
31·否定了“高原地震是由于大陆板块的撞击”的传统地震学理论
32·揭示出“人类已进入后资本主义时代而后资本主义时代的本质特征是‘资源主义’”
33·破解了牛顿定律中关于“永动机不能生产”的问题
34·认识到“差异的积累”是万事万物发展与运动的根源
35·揭示出“人类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原价值货币的开发和利用程度”
36·揭示出“任何事物的运动都具有‘波粒二像性’”规律,非微观粒子才有。
37·发明了“逆变记帐法”
38·发明了“逆变管理法”
39·发明了“广义腐败疫苗”
40·发明了“企业亏损疫苗”
41·发明了“金融危机疫苗”
42·建立了“再管理模型”
43·发现了“裂变经济规律”
44·发现了“聚变经济规律”
45·发现了“逆变经济规律”
46·诠释了“科学发展定律”
47·揭示了“性能不守恒与转化定律”
48·揭示了“股市上有一个反规律”
49·揭示出“物质由质量、能量、性量三部分构成”
50·发现了“物质属性等于价值属性”
51·发现了“万有斥力地震律”
52·发现了星系均系相对意义上的“永动机”。
53·揭示出了世界上、宇宙中存在着“永动机原理”。
54·发现了“永动机”既非靠“单一内动力”亦非靠“单一外动力”而在“内外在力的共同作用下”。
55·建立了“自然经济大统一模型”。
56·发现了空间就道的本原,世界的主宰,但通过“物极必反”来表达。
57·揭示出现实主义经济相对论和历史主义、未来主义经济绝对论的性质与意义。
58·通过历史主义、未来主义的绝对性可以求证和检验现实主义经济是否科学。
59·发现了一切自然社会经济危机都与物质运动或资金的“断裂”或“碰撞”或“间歇”有关。
60·发现并揭示出“表达律”——时间是对物质的表达,物质是对运动的表达,运动是对规律的表达,规律是对机制的表达,机制是对结构的表达,结构是对原理的表达,原理是对空间的表达……
61·揭示出“质能绝对式”,并发现“质能关系式”是“质能绝对式”漫长曲线上的一个点。
62·历史的和未来的一定都是绝对的或相对绝对的
史蒂芬•霍金有一个《时间简史》,我有一个《空间简史》。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建立在相对论及其“光速不变原理”的基础上,而我的《空间简史》则是建立在绝对论和一个基本事实的基础上——空间是绝对之绝对的。
从上可知,绝对论把空间当作一种绝对的不能再绝对的东西,但与牛顿的绝对空间观又有本质的不同。牛顿的绝对空间观认为,空间是一种固体的、有弹性的、可压缩的物质,包括光线、声音等在内的物质就是靠空间进行传播的。
据说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的时候彻底地抛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可是他对时空和物质又有如下之描述:“空间和时间,本身就是一种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者一个力起作用时,它可以影响到时间与空间的曲率,反过来时空的结构也在影响着物体的运动和力作用的方式。空间和时间不仅在影响,也被发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事件所影响”。
从上可知,爱因斯坦虽没再把空间当“以太物质”,却给空间、时间赋予了比牛顿的“以太物质”还要显著的“作用力”和“影响力”。请问,非物的空间又何以与物质产生相互“影响”?——亦未讲清时空是何以产生上述“影响”的。
绝对论者认为,非物质空间(物理学家已通过没有发现“以太风”证明了空间不是物质)是一种无物、无性、无情、无欲、无度、无维、无私、无为即是一种“全无”的东西,而是一种老子曾经追寻的那个“可以为天地母”的东西也。
诚然,这还不是《空间简史》的全部,而《空间简史》的革命意义意义更在于,它为人类建立起一个“准运动模型”即《经济自然大统一模型》。
经济自然是一本无字的天书,把它刻录下来,笔者竟然发现正是一个“经济自然大统一模型”。无数实验、定律、原理都能证明该模型十分真实且有可靠性,而用它来解析经济自然现象时,不仅严丝合缝,而且好象再无难以解释的经济自然现象了。
人们常感叹经济未来难预测,分析原因,与一些具有绝对性的经济事物难确认、捕捉不无联系——原来凡是历史的都是绝对的,凡是未来的都是相对之绝对的。如果能够发现并寻找这些绝对或相对绝对的事物,预知未来也就变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相对论之所以要假设一个“不变光速”,无疑具有预测未来之用意也。
而事实上是,爱因斯坦搞错了,错就错在他把“光走了弯路”视为了“空间弯曲”了。空间非物,何以弯曲?由于空间非物,且是一种绝对静止的东西,所以非物且绝对静止的空间便获得了“绝对坐标”的意义,因而也就可以决定宇宙万物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了。
所不同的是,空间并不参与这个“决定”的过程,而是通过“物极必反”来表达,即包括经济事物在内的物质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皆取决于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否均匀,凡是均匀的就能存在与可持续存在,凡是不均匀的就必然得转化,也谈不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了。
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制约是比发展还要硬得多的道理。为此,包括经济在内的宇宙万物要想得到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就必须得均匀,因为只有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均匀了的时候,它们才能得到存在与可持续存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那么该用什么来考量物质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否均匀?回答只有一个,就是物质或经济物质的质量(m)与能量(E)能否基本保持守恒、对称、相等时,用方程式来表达就是E=m。很显然,它与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²,少了个c²。
去掉c²,相对论变成绝对论;质能关系式变成质能绝对式,并使质能关系式成为质能绝对式漫长曲线上的一个点或一个特例。爱因斯坦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用质能绝对式之转化式E-m=0会这么轻易破解其“宇宙常数”为何会“等于零”的难题;当然他更想不到,E+m=1竟然是宇宙万物对空间格物、格力、格律、格理的表达。
诚然,上述非历史、自然蓦然相似之一幕!这被简化了的质能绝对式看似简单,但其发现势必会引起天文学、物理学、天体物体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的一场深刻而彻底的革命!
二、崔长林“经济自然大统一模型”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