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秋北大出版社联系我,告知经过两年多的艰难沟通和谈判,终于从牛津出版社买下了“ Great Minds in Management:The Process of Theory Development(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经典理论的开发历程)”这本经典著作的中文版译作出版权,询问是否愿意翻译此书。能担此任实属荣幸,我自欣然应允。
说此书是经典著作,绝非溢美之辞。仅仅浏览一下目录中每篇文章的作者名,就令人叹为观止。阿吉里斯(Argris)、巴尼(Barney)、班杜拉(Bandura)、福尔杰(Folger)、哈克曼(Hackman)、哈夫(Huff)、海布瑞克(Hambrick)、洛克(Lock)、莱瑟姆(Latham)、明茨伯格(Mintzberg)、野中郁次郎(Nonaka)、波特(Porter)、斯托(Staw)、弗鲁姆(Vroom)、威廉姆森(Williamson)、温特(Winter)……,这些名字个个闪亮,近半个世纪以来其名下的理论早被奉为经典,研习管理学的人大都耳熟能详。实际上,依据本书第26章的陈述,书中每位作者在管理学文献中被引用的频率,人均多达4,900次。在谷歌中搜索此书,亦可随即获得超过 1,060,000条的结果。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是,在Amazon图书网站上高达95%人在浏览该书页面后最终购买了此书,其魅力和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本书展示了管理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些思想的原创者现身说法的全息影像。能够将理论开发的过程结集成册,也是迄今为止绝无仅有的。在此之前,真正经历了开创理论的学者,很少有机会把这一伟大的历程记载下来。这本巨著最大的特色和最宝贵之处在于:让人知其然的同时,更注重知其所以然和如何然。作为读者如果有机会与管理大师面对面,一定想问,那些伟大的管理理论,究竟是如何发展并确立起来的?此书的两位主编肯·史密斯(Ken G. Smith)和迈克尔·希特(Michael A. Hitt)深谙读者的心理,邀约了管理学二十四大经典理论的32位原创学者,请这些作者回溯那些令他们功成名就且构成了管理学发展路径重要里程碑的理论,是如何开张演化的。书中二十四条理论各自独立成章,整体上又共同揭示了理论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可归结为八类,即理论开发者是谁?有哪些特质?如何发掘开发新理论的机会?如何寻求研究问题的答案?是否得到他人的帮助?如何开发不同的方案?理论怎样随时间而权变?对有兴趣开发新理论的学者有何建议?
诚如书中作者所言,理论开发的过程往往包含大量纷繁复杂的因素:个人志趣、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工作环境、生活阅历、或然事件、人际互动,如此等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有些甚或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尤其是累月经年经由时间涤荡,试图真实再现理论开发过程,提炼其中的精髓,几近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编著者们却把“不可能”变为“不,可能!”一方面,这得益于本书主编自身多年在管理学理论领域的深刻洞见和丰富经验,Smith和Hitt通过列出问题清单(见第1章),循循善诱应邀撰稿的每位作者,启发他们重返在几十年前业已开始的学术之旅;另一方面,更要仰仗32位理论大师的拳拳之心和非凡之力。正是由于他们对学术问道的秉持,对超迈冥思的张扬,对开物成务的追求,对极深研几的执着,才使得系统而深邃地追溯理论开发过程成为可能,也使得其中许多精奥的底蕴及其丰富的面相得以彰明。朝花夕拾,风雨砥砺;蓦然回首,穷神知化。这些大师以各自独特的视角,为读者解析理论开发的学理逻辑,铺叙学术生涯的酸甜苦辣,点化求索之路的秘笈玄机,进谏醍醐灌顶的治学诤言。能够在一本书中聆听如此众多管理大师的谆谆教诲,透视他们的心路历程,对读者来说幸莫大焉。同时,大师们的经历与洞见,也为读者带来诸多重要启示。
一是要有做学问的真性情。本书的作者们都花费了职业生涯中的绝大部分时间甚至毕生精力开发他们的理论。诚然,学者应将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心无旁骛地求真,孜孜以求,持之以恒,矢志不渝;学者应是非功利性的理想主义者,骨子里血脉里充满对学问的热爱,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同时,对研究问题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怀存永不泯灭的好奇心,正所谓“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只有调动心灵的力量,焕发内心的热忱,才会大胆追求全新的思路和视角,提出原创性的解决方案,才有可能做出一流的工作。反之,若以在国际A类期刊发表为终极诉求,则极有可能扼杀新思想的萌芽,名利诱惑下学者容易放弃自我主张,屈从主流和威权。恰如Freeman(第20章)所言,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一些学者急功近利,过分投机取巧;在期刊审稿过程中,过分强调审稿人的看法,过分注重修改提示,这些都会严重损害理论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创新性。
二是向生活学习做有心人。阅读这些管理大师的履历生平不难发现,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把研究问题的发现归功于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敏锐的多维观察,即使是在短短二十几页的回顾中,他们也会浓墨重彩地介绍创立理论之前自己的多种工作阅历,实习经历,甚至是亲朋好友的人生体悟。这些描述告诉我们,成功的理论开发者并不是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广泛而深入的社会经历与实践,是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是创新思想的试验田,也是检测理论有效性的主要依据,对于管理学领域而言,尤其如此。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绿。“仅仅通过阅读的方式并不能开发理论,更好的方式是从现实生活中有趣的谜题开始。”(Hambrick,第6章)扎根生活的沃土,深入实践发现研究问题,紧密联系实际开发理论,才能实现有根的生长,有魂的原创。
三是依靠团队力量。积极调动社会资本带来的智力资源,达到学术思想的交汇融通。跟随理论原创者一起回顾理论开发的过程,我们发现,每一位作者都提到了研究团队的作用,他们在文中一再指出,众多同一领域,或是跨领域的同事讨论交流,对理论开发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这些作者都提到,尽管新理论是某一位或几位研究者署名的著作,但开发理论的历程往往吸纳了众多研究生、同事、期刊评委和编辑、企业高管甚或竞争对手的质疑、商榷、建议、反馈、批评乃至批判。通过团队工作,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都为管理学重要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更新的视角、更广阔的思路和更适当的应用空间。从学术生态角度看,北美高校中严格的终身教职制度,以及院校之间教授相对频繁的流动,为学者间相对稳定的学术网络以及相对灵活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人才流动和人际交流,促成了众多重要理论跨学科生成的生动景象。
四是保持天真无畏的精神。理论创新,尤其是原创性的理论创新,对任何学者而言都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百折不饶,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曾经筚路蓝缕,何畏前路荆棘!书中作者Bandura(第2章)说得好,成功开发出有价值的理论“需要绝不动摇的效能感,以及对自己所从事工作价值的坚定信念”。Bandura进一步指出“过分敏感的人不适合研究理论,理论学家必须为自己的概念和实证结果受到质疑,遭人误解或者讽刺,甚至受到人身攻击做好准备。”统计一下本书中各位学者创立管理学重要理论的时间,就会发现,这些理论大多形成于管理大师们学术生涯的早期,有些甚至起源于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例如公平理论(第4章)、交易成本理论(第18章)等,其后的若干年不过是使这些理论日臻完善而已。这一事实并非偶然,青年学者初涉研究生涯,思维活跃,思想澄明,初生牛犊不怕虎,少有对权威的莫名崇拜,勇于挑战,乐于追究事情的根底,甘于求知与实践,这恰是较之成熟历练的资深学者的比较优势。
本书集现代管理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管理思想之大成,为深入了解这些理论的主要内容、适用范围以及背后逻辑的读者提供了极大便利。因此,本书特别适合正在从事管理学研究的青年学者。事实上,本书出版后的几年间,北美的商学院已经陆续将它列入博士生管理学理论课程的指定参考书。与此同时,对于在管理学研究领域已有建树的研究者而言,本书亦可谓相识恨晚的良师益友,既可从中体悟到与顶尖高手神交的愉悦,又能在突破研究生涯的困境方面得到有益启迪。对于渴望概览管理学精要的普通读者而言,本书也是不可多得的提升读物。尤其可贵的是,本书一扫理论类读物沉闷枯燥的格调,剥却理论范式的神秘外衣,用活泼泼的语言把艰深晦涩、难以问津的概念术语变得通俗易懂、平易近人,读来很是增人兴会。
回顾历时一年的翻译工作可谓喜虑忧参半。原书每篇都是妙文,文笔恣肆,情理并茂;皇皇大论,气度深沉;史料扎实,旁征博引;独识灼见,卓尔不群。翻译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心绪随着这些管理学泰斗开发理论的历程而跌宕起伏;读到奇思高论,常有共鸣,不禁击节叹赏,急切盼望与更多同仁一起分享此书带来的学术启迪与思想冲击。与此同时,依据“信、达、雅”来审视译稿,又会扼腕叹息,惭愧译文难免失却部分原文字里行间不可言喻的精妙。翻译中尽管每一篇都至少历经三轮修订,然而,直至交稿前仍感惶恐,有失妥当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何耀琴老师,是她引荐了这本优秀著作并将其交由我们翻译。感谢编辑们细致而高效的工作,使中文版能尽快与广大读者见面。
(徐飞:教授、博士、博导,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战略管理中心主任,著名战略学者)
管理学中的伟大思想
评论
16 views